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消息传来:针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制定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这一方案的出炉,旨在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威胁。
全文如下: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全面来袭!这是一个由H7N9禽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面对这一病毒,我们不可忽视,尤其是对于重症病例,它们可能伴随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要想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注重中西医并重,加强重症病例的救治工作。
一、病原学解密: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这些病毒形态多样,有球形、囊膜等。它们的基因组是由分节段单股负链RNA构成。这些病毒不仅仅感染禽类,还可感染人类以及其他动物。此次引起关注的是H7N9禽流感病毒,它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其基因来源于不同的病毒片段。
二、流行病学: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目前锁定在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大部分病例呈现散发态势,但也有家庭聚集发病的现象。目前尚未有持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或者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属于高危人群。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具有结合唾液酸α-2,3型受体和唾液酸α-2,6型受体的能力。相较于季节性流感病毒,它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感染后,可能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可能出现ARDS、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四、临床表现:根据流感的潜伏期和现有病例的调查,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3~4天。患者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等,同时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全身症状。这一病毒不容小觑,对于身体的侵袭严重,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
这一诊疗方案的出炉,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相信在医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一健康威胁。重症患者的病势进展迅猛,在发病后的短短3至7天内,他们便可能经历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患者常常出现重症肺炎的迹象,体温持续高烧至39摄氏度以上,呼吸困难,并伴随咯血痰的症状。他们的病情可能迅速恶化,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部分重症患者还会呈现胸腔积液等临床表现。
实验室的检查报告是医生判断病情的关键依据。血常规结果显示,重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普遍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血小板数量也可能下降。血生化检查则可能显示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的升高,同时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
在病原学及相关检测方面,抗病毒治疗前必须采集呼吸道标本送检。对于重症病例,应定期对其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核酸检测,直至病毒转阴。核酸检测是早期识别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因此应首选核酸检测。还会进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以及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等指标的检查。
在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生肺炎的患者肺内会出现片状阴影。随着病情的恶化,这些阴影会迅速扩散,呈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能伴随少量的胸腔积液。当发生ARDS时,病变的分布将更加广泛。
至于预后,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重症患者预后普遍较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预后。
关于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进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临床表现显著,并且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支持,特别是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者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或者双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动态检测呈4倍或以上升高,也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其中,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1周内接触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到过活禽市场,以及与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等。对于诊断标准而言,疑似病例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性或有流行病学史;确诊病例则符合上述临床表现且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同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份血清抗体水平有明确的升高趋势。重症病例诊断与鉴别
在疾病的世界中,重症病例的诊断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符合重症病例的标准和如何进行鉴别诊断。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一医学领域的内容。
一、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
任何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的病患,都可以被诊断为重症病例:
1. X线胸片呈现多叶病变,或在短短的48小时内病灶进展超过50%,这反映了病情的迅速恶化。
2. 出现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24次,这是身体严重缺氧的表现。
3. 严重低氧血症,即使在吸氧流量为每分钟3到5升的条件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仍然低于或等于92%,预示着患者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
4. 出现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迹象,这些都是重症病例的严重表现。
二、发展为重症的危险因素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些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的风险因素:
1. 年龄大于60岁,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2. 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或特殊临床情况,如心脏、肺部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都会增加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3. 发病后持续高热超过3天,这可能意味着病情的快速进展。
4. 淋巴细胞计数持续降低以及其他一系列指标如CRP、LDH及CK的持续增高,都可能预示病情恶化。
5. 胸部影像学提示肺炎,这反映了肺部受到感染或损伤的程度。
二、鉴别诊断
对于重症病例的鉴别,我们应当谨慎与其他疾病进行区分:
我们应当注意与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等其他禽流感、季节性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细菌性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腺病毒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疾病也需要考虑在内。鉴别诊断的关键在于病原学检查,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出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每一个病例都有其独特性,但通过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出可能发展为重症的病患,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正确的鉴别诊断也是确保病患得到正确治疗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