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抗癌理念:癌转移的新视角与策略调整
癌转移是肿瘤治疗中既复杂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是单纯肿瘤局部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肿瘤晚期。它的深层机制涉及肿瘤干细胞和免疫炎症微环境的交互作用。令人振奋的是,癌转移潜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改邪归正”的可能性。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汤钊猷教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汤教授指出,癌症治疗不仅仅是直接杀灭癌细胞那么简单。实际上,某些治疗策略可能破坏肿瘤及其周围环境,反而促使具有耐药性的癌细胞扩散,这是许多治疗方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抗癌策略,不仅仅关注直接杀灭癌细胞的方法,还要关注如何改变肿瘤微环境,以遏制癌细胞的转移潜能。
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癌细胞都有可能发生转移。但现在的研究表明,免疫炎症微环境和肿瘤干细胞是癌转移的关键。特别是肿瘤干细胞,如EpCAM阳性肝癌细胞,已成为抗转移研究的重要靶点。的研究发现,癌周微环境中存在17个与免疫炎症相关的基因可以预测转移。这一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干预领域。
令人欣喜的是,癌转移潜能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以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分化诱导治疗和一些中药治疗可以降低转移潜能。例如,在裸鼠人肝癌模型中,使用奥铂治疗可以上调干细胞标志,而含有五味中药的“松友饮”则可以下调这些标志,减少转移并延长生存期。这为抗转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癌转移是一个全身性问题,需要全身性的干预。新一代的癌症特征中,有四个特征与全身调控有关。这也提示我们,在肿瘤治疗中,全身干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更重要的是,癌转移并非仅限于晚期,预防工作应尽早开始。早期干预对于遏制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至关重要。
癌转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对待。通过深入研究肿瘤干细胞和免疫炎症微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开展全身性的干预策略,我们有望找到新的方法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百年抗癌历程的反作用与全身干预:认识不足与对策研究
随着时代的推进,我们对抗癌战的研究已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根治性手术到扩大根治术,再到放化疗,直至的分子靶向治疗,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进步。正如有正反两面,杀癌疗法虽然功勋卓著,但其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其副作用,但很少注意到其“反作用”。
近期,我们利用高转移潜能人肝癌裸鼠模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提示,一些常见疗法如姑息性切除、放化疗等,甚至包括的分子靶向治疗,都可能促进残癌的转移潜能。这为我们揭示了杀癌疗法的一个全新视角。
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某些药物在应对杀癌疗法的“反作用”方面展现出了潜力。这些药物有细胞因子、抗炎剂以及传统中药等。例如,抗炎剂唑来膦酸能够消除与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从而减轻某些药物的促转移作用。而阿司匹林和一种名为“松友饮”的药物也分别通过不同的机制对杀癌疗法的副作用产生了缓解效果。
我们必须认识到,研究杀癌疗法的“反作用”,并不是要否定其功绩,而是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其不足之处,找到对策,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在百年抗癌历程中,我们的视野已经从单纯的细胞水平扩展到了分子水平,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癌细胞的转移和生长不仅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全身干预的复杂过程。
现代肿瘤学主要建立在病理学的基础上,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都在影响着癌症的转归。全身性干预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神经系统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与肿瘤进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免疫系统方面,近年来通过抗体对抗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免疫治疗策略已经显示出明显的抗癌效应。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与癌症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
基于这些新的观念,我们在继续消灭肿瘤的更应重视“改造”战略的应用。这包括对残癌的改造,使之改邪归正;更包括对机体的改造,提高机体自身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全身性干预将是关键所在。
面对癌症这一复杂而顽固的疾病,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入的研究。从神经、免疫、内分泌到代谢系统,每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可能为我们带来新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全身性干预将成为我们重要的武器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必将找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抗癌战争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