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如何进行的?进京赶考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是知识分子进入仕途和实现理想的阶梯,更是广大文人命运的大起大落的转折点。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在,就让我们一同真实还原一次古人的“进京赶考”全过程,探寻那背后的故事。

很多人将今天的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考试相类比,虽然二者都是考试,但其目的性和影响力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高考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等教育的资格,而古代的科举考试则是为了获得做官的资格。从这个角度来看,古代的科举考试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但古代的科举考试的社会影响力与今天的高考相似,都备受全国瞩目。尤其是高考的规模和公务员考试的目的,与古代科举考试更为相似。

所谓的进京赶考,指的是到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这已经是科举考试的后半段了。在此之前,考生需要经过层层选拔,通过资格考试和初级考试,才能取得参加正试的资格。

正式科举考试前的资格考试被称为“童试”。考生只有通过童试,才能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童试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级别的考试。县试是考生参加的第一场官方考试,一般由知县主持,考试内容涵盖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策论等。通过县试的考生将有机会参加府试,而府试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考试地点在府城。通过府试的考生被称为“童生”,但很多读书人一辈子都难以跨过这道门槛。

接下来是院试,这是童试的最后一关,每三年举行两次,每次连续考两场。院试的主持者是学政,这是每省主管官学和院试的官员。通过院试的考生,终于摆脱了童生的身份,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不仅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还享有一些特权,比如不必下跪见知县,不用服国家的差役和徭役等。

秀才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数量众多,在社会上并不稀罕。他们还没有资格出任官员,因此在官本位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并不把他们当回事。在《范进中举》的故事里,范进考中秀才时,他的岳父胡屠户还奚落他,但当范进考中举人之后,胡屠户的态度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前后变化的原因就在于秀才和举人身份的悬殊。

那么,如何从秀才变成举人呢?答案是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的正试。正试分为三个级别: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考生通往举人的关键一步,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通过乡试的考生将有机会参加会试和殿试,最终争夺一席之地。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文人墨客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踏上了这条艰难的进京赶考之路。他们的命运将在这场考试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需要考生经过层层选拔和考试才能最终获得做官的资格。在这个过程中,无数文人的命运被紧紧捆绑在这场考试中,他们为了梦想和理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的机会和资源,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梦想而奋斗。成为举人之后,便意味着跨越了民众阶层,正式步入了“士”的行列,拥有了做官的资格。举人的地位非同小可,他们不仅享有免役的特权,更享有免税的待遇。许多拥有土地的人会选择将土地置于举人的名下,以此逃避国家税收。更令人称道的是,地方官府对举人的刑罚使用有所限制,即使举人犯了重罪,也必须上报朝廷,革去其举人资格后才能对其进行刑罚,这种待遇与今日的人大代表颇为相似。

举人的考取并不容易。有数据显示,乡试的录取率仅为7.26%,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一比例更是下降到1.68%。如果将鲁迅时代的童试秀才录取率8%考虑在内进行综合计算,一个读书人从初次县试到乡试考中举人的成功率最多只有0.6%。这一比例甚至低于现代北京考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录取率,这也解释了为何范进中举后会欣喜若狂。

一旦考中举人,考生不能停息,必须准备接下来的会试。会试通常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农历三月举行,因其时值春季,故又称“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亲自选定。考试地点设在北京的礼部贡院。对于大多数举人而言,由于家乡距离北京较远,他们通常在乡试结束后的当年腊月便开始准备启程,开始真正的“进京赶考”。

举人们赴京的路费由国家提供。在清朝时期,参加会试的举人会得到国家根据路途远近发放的路费补助,一般为十到二十两不等。同乡的乡绅地主也会资助路费,一方面是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结交今后可能前途无量的官绅阶层。与此官府还会为举人准备路引和火牌。路引类似于今天的介绍信,是举人在专制时代出行的必备证件。而火牌则是举人们使用驿站服务的凭证,举人们可以凭借火牌享受驿站提供的役夫服务或驿站补贴。

举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权赚取路费。一些商人会带上举人一同行商,利用举人的免税特权逃避税费。举人在路上不仅吃喝免费,还会得到一些钱财。也有部分举人利用特权做出违规行为,如夹带违禁货品赚钱。曾经有一位云南新平的举人在进京路上私带售卖,获利丰厚。

当举人们抵达北京后,他们可以选择投靠亲友、入住客栈或更常见的选择——入住会馆。会馆类似于今天各地在北京设立的驻京办事处,主要为招待老家来京公干的官员或赶考的举人提供便利。会馆不仅是安全方便的住宿地点,更是举人们了解官场、结交人脉的重要场所。

在会馆复习一段时间后,举人们将迎来关键的礼部会试。会试分三场进行,每场考试持续三天,考生需自备饭食和油灯。考试期间,每人一个考棚,空间有限。会试是一场艰苦的考验,即使已经是各省读书人中的佼佼者,大多数考生仍会被淘汰。以明朝为例,一次会试中4500余人参加考试,最终仅录取了300人。

会试后的幸存者们被称为贡士。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终极考试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的考场设在紫禁城的太和殿,后改为保和殿。殿试只考一天,阅卷官在阅卷时会画出代表等第的五种符号,其中最高等第的符号是圈圈。被画圈圈最多的试卷会被皇帝亲自审阅并选出前三名。

最后便是放榜公布成绩的时刻。考生们按照成绩高低分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仅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和三甲的人数则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殿试并无淘汰机制,只是排位赛,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成为进士,只是级别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考中进士后的仕途之路便正式开启,一般有三种主要出路等待他们去探索。自古以来,文人的梦想殿堂便是翰林院所聚的高官之地。翰林院的氛围犹如今日的中央党校,才华横溢的人们在此汇聚,未来如同璀璨的星辰般无可限量。那些状元郎们,才华横溢,他们通常会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职位,相当于现今的高级官员。而榜眼和探花,虽稍逊风骚,却也能在翰林院担任编修,他们的官职分别为从六品和正七品,与现今的处级干部不相上下。即便在二甲中成绩突出者,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以庶吉士的身份学习为官之道,虽然这并不是正式官职,却如同实习生一般,在高官的指导下历练成长。

对于进士而言,留在京城,成为京官是次优的选择。明清时期的官场有一句俗语:“人中进士,首选翰林,次选给事,再次御史,又次主事。”可见,翰林是众多进士的终极目标。若无法进入翰林院,也能在中央各部找到一席之地,也算是对自己才华的一种肯定。而那些最终选择到地方任职的进士,虽然出路看似一般,但从知县做起,也是一份不错的起点。

回想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流程,你是否感到心潮澎湃,是否也想穿越回去体验一番?但请务必做好心理准备,考进士绝非易事。有些人甚至倾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梦想。比如清朝的山东进士王服经,他在84岁那年终于考中;还有江苏的王岩,他在86岁那年通过了会试,却遗憾地未能参加最后的殿试。这两位读书人的毅力与执着,真正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至理名言!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就永远不晚。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