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年学习,加上他在康奈尔大学研究院的课程,已经完成了哥大研究生的所有课程要求。1916年,他成功通过了哲学和哲学史的初级口试和笔试,取得了“博士候选人”的资格。同年8月,他开始着手撰写长达九万字的博士论文《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经过近九个月的辛勤努力,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
1917年5月22日,胡适走进考场,面对五位洋学者和一位懂汉文的汉学家主考,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向他们报告了论文要旨。由于文化差异和学术背景的差异,这场考试并不顺利。尽管如此,七年的留学生活还是结束了。
当时,新文化运动在国内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倡导文学革命,使他名声大噪。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也注意到了他的才华,并聘请他担任教授。于是,胡适带着他的洋翰林(博士)身份回到了国内的文化界和北京大学的讲坛。
1919年,胡适的博士论文经过扩充修改后,被作为《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胡适博士著”五个大字。各种报章杂志上也开始纷纷称他为“胡博士”。一时间,“胡博士”的头衔几乎成了胡适的代名词。
事情过去三十多年后,胡适的博士学位却引起了质疑。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先生在编一本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论文目录时,并未将胡适列入其中。而后来袁同礼先生编《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时,根据哥大提供的正式名单,将胡适的得博年份列为1927年,与原来的记录存在出入。唐德刚先生受袁同礼之托去哥大复查,结果发现胡适的正式学位纪录确实是1927年而非1917年。这一发现让胡适每次解释时都带有苦笑和尴尬的表情。但这一切只有他的少数朋友知情,外界并不知道。直到他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他的这段学位经历才逐渐被人们了解。然而即便如此在民国时期众多的杰出女性之中也有一位特殊的存在那就是郑毓秀女士。她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位省级女性政务官第一位地方法院女性院长以及审检两厅厅长第一位非官方女性外交特使等等不仅拥有众多第一更是开风气之先的女中翘楚被誉为民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出色的革命家和女权运动的鼓吹者然而即使是这样杰出的女性胡适似乎对她印象不佳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及与郑毓秀有关的事情似乎对她的某些行为持保留态度。尽管如此他并未公开质疑过郑毓秀的学历或学位经历而是保持了沉默的态度。后来,胡适得知她真的用铅笔写电稿时,才无奈地说:“请不要放我的名字。这班女人太不爱惜脸面!”日记中,他于同年一月十七日再次记录了对郑毓秀的不满。杨仲瑚因成为郑毓秀的姐夫而担任特区(公共租界)法院院长后,胡适拒绝与之往来。尽管因同乡之事不得不访,但最终未能如愿。他对郑毓秀的态度变得冷淡,这对他这样一位理性、政通人和的学者来说,显得颇为不寻常。
进一步地,胡适在1930年10月11日的日记中透露了更多关于郑毓秀的故事。夏奇峰的到来让胡适有机会了解到郑毓秀与王宠惠、魏道明等人的故事,这些谈话内容趣味盎然。郑毓秀考博士的过程也显得颇为戏剧性。她在现场无法回答问询,只能说:“从观点上看,不是吗?”(AnpointdevueChinoise,nestcepas?)。当时在场的法国人无法忍受而纷纷逃离,她感到惭愧不已。她的博士论文实际上是亮畴完成的,而论文的翻译工作则由谢东发完成。日记中还提及了更为引人注目的消息:郑毓秀的侄儿阿牛撞见她与魏道明裸体相抱,这一事件引发了郑毓秀的怒火。这个名叫阿牛的侄儿后来成为了电影明星李旦旦的伴侣,并一同赴欧洲蜜月旅行。李旦旦原名李霞卿,是一位胆识过人的女性。她的父亲李应生是一位爱国志士,而李霞卿则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个性活泼、思想开放。她在电影界表现出色,被誉为“天天向上的李旦旦”。正当她的电影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她却选择了离开影坛,嫁给郑白峰。据说这是由郑毓秀一手安排的。李霞卿在日内瓦随丈夫居住期间加入了航空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几年后,她前往美国深造,掌握了复杂的飞行技术并成为美国妇女航空协会会员。她的传奇经历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关于胡适提到的郑毓秀在巴黎索邦大学考博士的情景在传记中也有所记载。郑毓秀穿着得体展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和风韵在答辩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考官的红色长袍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室构成了鲜明的背景。尽管郑毓秀的声音微微颤抖但在高耸的圆拱形天花板下回荡传达出女性的坚定与智慧。在那一刻,郑毓秀面临主考官全票通过的博士论文决议,她的心情紧张又激动。当她深深地向老教授们弯下腰,表示由衷的谢意时,能感受到她那激动的内心。随后,她疾步冲出教室,扑向了等待在外的魏道明,兴奋地呼喊着:“通过了,通过了!”胡适日记中的记载似乎更为真实生动,令人感受到那份紧张和喜悦。
对于传记作者描绘的这些场景,我们无从知晓是根据郑女士的回忆录还是作者的想象。然而与夏奇峰的描述相比,这些描绘确实更具生动性和临场感。夏奇峰提到:“她在答辩中无法回应,每当被问及问题,只能以‘从观点上看,可不是吗?(AnpointdevueChinoise,nestcepas?)’作答,让在场的法国人都忍不住嘲笑并离去。”这种细节描绘虽简短,但却十分传神,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描绘出如此生动的场景。这件事真实可信,胡适向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术和人生,他讲究“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对于没有根据的传闻,他通常会一笑置之,而不会郑重其事地写下来。这正是他对待“学历门”事件的态度。尽管这是发生在1917年的事情,郑毓秀并未在那时获得博士学位,但这并不影响她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更多关于她的故事,请关注奇事网频道,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位传奇女性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