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并诠释“社交癌”:膀胱过度活动症
俗话说,人有三急。生活中,偶尔因临时有事耽搁时间而憋不住尿并不奇怪。但如果频繁出现尿急、尿频,十几分钟就得上一次厕所,那就可能是患上了膀胱过度活动症(OAB)。这种病症让憋不住尿、尿急频频“侵扰”,犹如一个无形的“社交癌”,让人尴尬不已,患者的脾气也可能因此变得古怪。
家住15楼的王小慧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她不得不辞去工作,因为下楼扔一趟垃圾都需要穿上成人尿不湿。一旦离开家,她就必须面对可能的尴尬。张女士的情况也类似,频繁的尿尿需求让她白天不敢出门,晚上睡觉也只能半躺着,随时准备冲向厕所。原本开朗的性格也因此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开始拒绝邻居的拜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尿控学组组长、北京医院泌尿科主任王建业教授指出,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如果不及时治疗,它会严重困扰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交以及身心健康。冬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OAB与主管排尿的神经不能准确送达“开”、“关”信号有关系。患者常会发生尿道感染,严重者可能引发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高氮血症、尿毒症等严重后果。
一项美国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中受到尿频、尿急、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疾病困扰者高达16.6%,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OAB的发病率在慢性疾病中位列前10位,甚至高于糖尿病。
OAB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让患者羞于走向社会,因而被称为“社交癌”。患者可能因为担心自己身上有味道而遭到白眼,除了看病几乎不下楼。王建业教授说,有些患者甚至丧失生活自信,走到绝望的地步。
目前,OAB呈现出发病率高、就诊率低的现状,绝大多数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美国泌尿学会统计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面临尿失禁的困扰。在我国,OAB的总体患病率约为6%,41岁及以上人群患病率更高。八成半的患者未曾就医。
女性,尤其是自然分娩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此病。咳嗽甚至打个喷嚏都可能导致憋不住尿。分娩过程其实是盆底肌肉损伤的过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成年女性中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约在20%至40%。在我国,45%的已育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全球男性尿失禁患者也很多,前列腺术后、糖尿病、神经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也可能引起男性尿失禁。
我国首个男性泌尿外科门诊患者下尿路症状现状调查显示,近五成患者在症状出现1年后才就诊,而就诊的患者中超过95%已是中重度。提高公众对OAB的认知和重视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和社交。患者就医延迟背后的原因及OAB疾病管理的新模式
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延误了就诊时机,这其中不乏对年龄和病症认知的误解。总觉得年纪一大,某些症状自然出现,羞于就诊,直到无法忍受才寻求医疗帮助。
王建业教授指出,OAB(膀胱过度活动症)可能会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包括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甚至因着急上厕所而摔倒骨折。在我国泌尿外科门诊,OAB的误诊情况相当普遍。男性尿失禁患者中有七成被误诊为慢性尿路感染或良性前列腺增生。而对于女性,腺性膀胱炎是最易误诊的疾病之一。由于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因素导致,此病在中青年女性中高发,常与其他妇科疾病混淆。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OAB患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将其纳入慢性病防治管理范畴。近期,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等相关机构共同推出了“OAB云端管理平台”。这一项目的初期阶段已覆盖六家医院,包括北京地区的主要医院。通过这个平台,患者能够输入自己的信息,定期接收健康资讯和讲座短信。医生则可通过平台进行患者测定、评分和记录,帮助医生更快速有效地筛查OAB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关于OAB的治疗,行为训练治疗和药物治疗是关键。患者在服药期间,应积极进行“膀胱训练”、“盆底肌肉训练”等行为训练。王建业教授强调,患者需要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权威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是M受体拮抗剂。尽管M3受体在膀胱中的作用仅占约20%,但它对膀胱收缩有直接影响。治疗期间,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程服用药物,不能随意停药。
对于OAB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重要的一环。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避免摄入刺激膀胱的食物和饮料。定时排尿、尝试憋尿训练和多锻炼盆底肌肉也是必要的行为训练。
相关新闻推荐将侧重于提供与OAB相关的动态和治疗进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病症并寻求及时的帮助。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OAB的管理和治疗新动向,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