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一项颇具创新的行动正在悄然展开:当地大规模释放了高达41亿只天敌昆虫,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以虫治虫,取代了传统农药的使用来防控农业害虫。这一行动的实施情况究竟如何呢?让我们来一竟。
一、防治手段的创新之处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农田里,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赤眼蜂、蚜茧蜂(寄生性天敌),以及蠋蝽、益蝽、异色瓢虫(捕食性天敌)等。这些昆虫是自然界的精英,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战斗技巧。
赤眼蜂,这个小小的昆虫界的“刺客”,以其精准的寄生技巧,将卵产入害虫卵内,吸取其营养,让害虫无法孵化。它们可以寄生在余种农林害虫卵上,是害虫的天然克星。而益蝽和蠋蝽,这些捕食性昆虫,无论是成虫还是幼虫,都以鳞翅目害虫为食,单只益蝽每天就能捕食28-41头害虫幼虫,堪称自然界的“清道夫”。
二、覆盖广、目标明
这项防治行动不仅覆盖了60余万亩农田,还涉及玉米、蔬菜等多种作物。主要防治对象包括玉米螟、斜纹夜蛾、烟青虫等40余种病虫害。可见,其覆盖范围广,目标明确,为农民朋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益处。
三、效果显著,优势突出
说起效果,赤眼蜂的繁殖能力令人惊叹。在适宜的温度下(如25℃),它们每代只需约12天就能完成繁殖,形成持续的防控效应,将害虫消灭在胚胎期。而益蝽等捕食性天敌,其防控周期长久,受气候影响较小,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防控保障。
除此之外,这一行动还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通过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了农业的绿色转型。
四、技术原理与深远意义
这一行动的技术原理基于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链关系。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控制害虫的种群规模,是生物防治领域的典型实践。它不仅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控效率,还为生态农业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湖南桂阳的这一行动展示了生物防治技术的巨大潜力。通过释放天敌昆虫以虫治虫,不仅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还带来了生态效益和农业的绿色转型。这一行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