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冯平工程师表达了他的关切。他表示,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避免风险。相较于其他国家主要面临的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等较为单一的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隐患更加复杂和严峻。其中,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污染和非法牟取暴利现象尤为突出。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也涉及到食品添加物的滥用等问题。
冯平提到,发达国家虽然在食品安全方面也有挑战,但主要问题是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等非人为故意危害。而在我国,当前的问题更多的是不法分子为了追求暴利而人为污染食品,以及添加剂的滥用。这些违法犯罪分子明知故犯,生产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例如,“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私屠滥宰、收售病害猪等恶性事件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食品造假问题上,冯平认为添加剂是一个重要的罪魁祸首。肉类食品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其安全问题尤为复杂。除了环境污染和生物污染外,化学因素也是一大问题。其中,添加剂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虽然添加剂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超量和超范围添加以及滥用添加剂的现象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风险。这些添加剂不仅改变了食品的自然属性,也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隐患。
为了防范食品造假和污染问题,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监管。养殖分散化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当前,我国屠宰企业中实行代宰的占了75%,这意味着企业对肉品质量安全缺乏直接的关切,这给不法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除了控制屠宰场这个源头外,还应该从饲养环节开始进行有效管控。
针对上述问题,冯平建议加强法治建设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来打击食品造假和违法违规行为。也需要加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能力。还需要推动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责任感和诚信度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来实现食品安全的目标。总的来说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我们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猪肉出口面临的挑战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
由于动物疫病、抗生素滥用、农药残留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我国猪肉出口量远远不及产量,仅占不到1%,且进口量却大于出口量。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但肉类产品的生产方式仍显落后。冯平对此表示担忧,并指出了我国猪肉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的屠宰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数量众多,效益低下,且变化迅速。大型屠宰场往往需要依赖200家以上的供应商来应对每日高达1000头的屠宰需求。全国两万家定点屠宰场中,绝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手工或半机械化的状态,标准化程度低,生产不规范的问题普遍存在。其中,规模以上屠宰企业仅占11%,而小型屠宰企业更是占据了90.7%。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屠宰企业利润微薄、质量不稳定、开工不足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养殖和屠宰企业之间的产销关系松散,利益分配矛盾突出,质量控制和监管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在我国中部地区的生猪养殖状况调查中,由于品种、饲养管理等多方面原因,仔猪的死亡率高达35%,是国外的三到四倍。为了控制疫病,抗生素的超量使用已经成为常态,这不仅导致了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和抗药性增强,也对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我国已成为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大国,但在生产发展和财富积累的人民身体素质却在下降。
也有企业积极创新经营模式,以高度一体化的大规模自养、自宰肉鸡模式为例,这家南方民营企业在稳定生产、疫病防控、食品安全和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展现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该企业自1983年贷款两万元养鸡起步,至2010年已发展成为饲养1亿羽肉鸡、屠宰9600万羽的规模化企业。这一案例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保障食品安全做出的前瞻性战略选择是可行的。
冯平指出,产业素质总体偏低、增长方式落后以及企业管理能力低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他呼吁应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重新审视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同时强调,食品安全是一个长期、复杂且艰巨的综合性社会问题,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在法制的环境下,将消费者的认知、生产者对质量的控制、媒体的舆论监督和部门的有效管理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期稳定,促进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