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讨好型人格内心都很淡漠吗 讨好型人格是心理有

从心理学的视角深入解读讨好型人格,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与引导策略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应对姿态。在心理学上,这种人格并非完全负面的标签,但确实存在其独特的挑战和问题。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讨好型人格的内涵,尤其是对孩子们的影响,以及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

一、讨好型人格内心都很淡漠吗?

实际上,讨好型人格的内心世界往往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他们可能因为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导致内心对人有抵触情绪,甚至讨厌接触自己不喜欢的人。表面上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迎合别人,但这种表现背后隐藏着自卑、缺乏自信和对社交场合的不适。他们很难真正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人,对那些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更是心存芥蒂,表现出明显的淡漠。

二、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与引导

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往往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过于强调顺从和迎合他人,孩子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要引导孩子摆脱这种人格倾向,家长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具体来说,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孩子:

1.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

2. 教导孩子学会拒绝,明确自己的界限和原则。

3.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4. 鼓励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学习与他人建立真实、平等的关系。

三、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萨提亚女士提出的人际交往的应对姿态之一,这种姿态是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表现。在遇见压力时,讨好者可能会选择妥协和迎合他人以获取认同或避免冲突。这种姿态有时会让讨好者自己受委屈。建议讨好者进行一些团体训练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应对姿态是可以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如何帮助讨好者走出困境?

除了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外,社会也需要为讨好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可以:

1. 鼓励讨好者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

2. 帮助讨好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3. 为讨好者提供社交技能和冲突解决技巧的培训,帮助他们建立真实、平等的人际关系。

4. 建立一个包容、支持的社会环境,让讨好者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影响,为孩子们提供正确的引导,帮助讨好者走出困境,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