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上海,热情如火,不仅是气温,市民的消费热情也与日俱增。从外滩枫泾路的周末市集到静安区的“安义夜巷”,再到普陀区创享塔广场的美食夜市,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活力。在这繁华的背后,上海市民们已经养成了保持城市干净整洁,垃圾随手分类的好习惯。
回想起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口区市民驿站的考察之旅,他强调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称其为新时代的时尚。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上海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依法治理,下足绣花功夫,持续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垃圾分类在上海已经立法推进,为了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2019年1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上海市表决通过,于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虽然对于一座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来说,垃圾分类看似是一场小事,实际上却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考。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上海各机关单位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理念,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
法规刚通过,曹杨新村街道碧绿湖花园小区业委会主任钱广义就拉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帮助居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起初,很多居民对“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区分感到困惑,但钱广义明白,虽然困难可以理解,但法规必须执行。志愿者们以身作则,激发了居民的自觉性,使得碧绿湖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水平在法规正式施行前就已达标。
垃圾分类进入新阶段后,执法也要跟上。个人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经过努力,绝大多数居民都已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而在上海的中远两湾城这个巨型小区,由于早期规划原因,推行垃圾分类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精细化治理,如撤桶并点、针对商户和居民分开投放、充分利用撤桶后的空间等策略,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在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对症施策,在细微处多下功夫是关键。无论是大型社区还是小型小区,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策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时,这样的精细化治理贯穿始终。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中上海正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美好的方向发展。智能垃圾分类管理:从田林十二村到全市的蜕变
从小区居民自行协商设立垃圾箱房,到全市范围内的误时投放点布局,再到智能科技在垃圾分类中的广泛应用,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逐步走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这是一次从田林十二村到全市的蜕变,旨在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知晓度。
田林十二村,一个典型的老公房小区,却成为上海垃圾分类的佼佼者。这里的“技防+人防”模式,为垃圾分类树立了新的标杆。门禁卡与垃圾箱房的智能绑定,使得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必须刷卡,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会自动记录投放者的信息。这不仅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也使得监管成本明显降低。
为了进一步细化沿街商铺的垃圾分类,普陀区对部分商铺试点线上收运系统,对接“一网统管”系统。商户在投放垃圾前会收到短信提醒,投放完毕后系统会自动记录投放时间。一旦出现投放异常,系统会自动发送通知信息,执法部门则会上门核查情况、督促整改。这种智能化管理使得执法更加精准,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压力。
长宁区虹桥街道通过对辖区内垃圾箱房、大件垃圾堆放点及垃圾清运车辆的摸排和信息采集,形成了一幅“垃圾分类”地图。每一座垃圾箱房都有了一张专属“身份证”,通过点击对应的坐标,即可查看详细信息。这样,真正做到人员力量全纳入、箱房点位全覆盖、流程闭环全时段。
今年是上海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上海提出,将努力实现95%以上的居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实效达标,85%以上的街镇达到示范街镇标准。可回收物的日均回收量要达到6000吨以上,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在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的各种细节关怀也备受关注。为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需求,全市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为了改善居民扔垃圾的体验,设置了破袋和洗手装置,确保居民在丢弃垃圾后手不脏。这些举措体现了对居民生活细节的关心和对生活环境的深度优化。
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到智能的革新。在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的背景下,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正朝着更高效、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居民提供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服务。《》对此表示高度关注并给予了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