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以其独特的系统化布局和创新实践,成功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赛事的全周期。这一理念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生动的实践成果。
大运会在能源使用上展现了低碳与资源循环的鲜明特点。赛事期间,大运村及赛事场馆的内部交通完全依赖新能源摆渡车,中心城区场馆间的交通中新能源车占比高达90%。部分赛区还配备了氢燃料车,并通过建立油氢合建站来保障能源供应。这种清洁能源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赛事带来了环保效益。大运村运动员公寓的床铺和洗化用品等均采用可拆卸、环保材质设计,赛后可以直接转换为大学生组合床或进行长期循环使用,进一步体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
大运会在绿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场馆的可持续设计中,高达36个场馆是通过改造升级而来的,而新建场馆则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例如,凤凰山体育公园采用地源热泵能源系统,实现了清洁供能。新都香城体育中心引入了“海绵城市”技术,年节水超过3000吨,双流网球场馆则使用碲化镉发电玻璃供电。这些技术和措施不仅展示了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也为绿色场馆的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碳中和与公众参与方面,大运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赛事通过国家核证碳减排量、林业碳汇及“碳惠天府”平台碳积分捐赠等方式实现碳中和,累计落实碳减排量价值超过1500万元。推出“碳惠天府”App,鼓励市民通过绿色出行积累碳积分,并可以兑换奖品或捐赠树苗支持大运碳中和。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也推动了低碳理念的普及。
智慧科技在低碳管理中的应用也是一大亮点。场馆通过BIM建模优化能源管控,如东安湖体育公园实现“冰篮”场地快速转换,减少重复建设。火炬“蓉火”采用航天零碳燃烧技术,展现了绿色创新的力量。志愿者穿戴的降温冰背心通过相变材料实现“随身空调”,有效降低了制冷能耗。
成都大运会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预计减少碳排放约2.6万吨。这不仅为国际赛事树立了低碳标杆,更将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推动成都向公园城市加速转型。这场绿色低碳的盛会,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也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