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丰都,素有“鬼城九泉”之称。这一称号不仅承载着地方特有的氛围,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古典著作,如《钟馗传》、《聊斋志异》等,都有关于丰都的描绘。那么,丰都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让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丰都位于三峡周边,是四川东部、长江边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被誉为“鬼城”。在中国古典传奇演义中,如《西游记》、《南游记》、《说岳全传》等都有关于丰都的描写,再加上历代封建统治阶层与迷信工作者的烘托,鬼城丰都的名声越来越大。
说到“鬼城”,便不得不提名山。名山海拔二百八十八米,本名平都山,因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诗而命名。名山孤峰耸立,古木参天,直插云霄。殿堂古刹,飞檐流丹。下临长江,烟霭浩渺,形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
名山也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这里道观佛寺,鳞次栉比。名山的历史由来已久,传说众多。其中,东汉刘向的《列仙传》和东晋葛洪的《伟人传》都称平都山为阴永生、王方平羽化飞升之地。随着历代来访者络绎不绝,阴、王二仙的演义也广泛传播。后人误将阴、王传为“阴王”,称其乃“阴间之王”。既然阴王在丰都名山,“鬼城”、“幽都”自然也在丰都。还有人说,名山是丰都大帝统率的地府。
清代的《玉历宝钞》记载,“地府九泉”的最高统治者是“丰都大帝”,他承天庭玉皇大帝之命,率阎罗王等镇守鬼城。名山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已产生了包括皇帝殿、大雄殿等在内的十二殿狱寺庙和“地府九泉”近百个鬼神雕刻,在世界独树一帜,享誉东南亚各国。
除了名山之外,离其不远的双桂山也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双桂山曾称为鹿鸣山,早在唐代就建立了鹿鸣寺。寺内塑有佛爷、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菩萨,二廊还有历代名人题词和碑林等珍贵文物。其中观音像石碑、汉砖壁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丰都,还有一口泉水常明亮、四季滴沥的“玉鸣泉”。泉水水质纯净甜美,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素有“老龙水、还童水、长生水”的美称。为纪念苏轼父子而建的坡公祠历经沧桑,后扩名为苏公祠并增加了东坡楼等景观。如今,“东坡楼”虽已重建并悬铸了一口巨大的金钟,钟上铸有佛教谚语。丰都人在名山和桂山之间建起了铁索桥——通仙桥,使两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完美融合。
对于许多人来说,丰都的“鬼城”形象可能显得昏暗可怖。但实际上,这里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学者和游人前来探索其神秘的面纱。丰都的鬼城文化、山水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水融,名山的鬼气在这些古老的传说中,仿佛也有了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韵味。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丰都鬼城的诞生之源。
关于丰都鬼城的诞生,众说纷纭,但大体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玄门之说
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教,吸纳了众多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建立了玄门“平都治”,这里成为了玄门的传播中心。玄门进而编撰出一个“罗丰山”,称其为北阴大帝管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玄门的第七级核心神,掌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丰都被视为玄门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鬼帝(土伯)之说
在人类社会还处于远古时期的时候,由于科学尚未发达,遇到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便认为是鬼神在主导。巴族和蜀族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间的交流渗透,催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即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住在幽都,如今丰都还留有“幽都”的痕迹。
三、佛教“阎罗王”之说
“阎罗王”本是梵语的音译,是古印度传说中掌管阴间之王。佛教采用这一说法,称其为掌管地狱的魔王。传说他部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十足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公平定罪。
四、阴王成仙之说
这是丰都最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的晋代,葛洪的《神仙传》中便有关于阴王成仙的说法。相传在汉代,有两位术士,一位叫阴永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先后到丰都修炼。在魏青龙初年,他们成仙飘去。后来,人们误将他们讹传为“阴王”,即阴间之王。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在传说中被逐渐演绎得更为传奇。我们正是在这些传说中感受到丰都与众不同的魅力。如今流传的许多关于丰都鬼魅的传闻,不过是受到了这些古老思想的影响。这些传说让丰都的鬼气多了几分神秘与吸引力,也使得这座城市的魅力更加独特而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