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字巨君,西汉政治改革家,新朝开国皇帝,新显王王曼的次子,同时也是皇后的侄子。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生动的叙述,带大家走进他的世界。
在我们的日常语境中,“装”往往带有贬义,意指不诚实、假大空、虚伪。在历史上的王莽,却将“装”发挥到了极致,以此赢得了世界,乃至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为何能如此成功地“装”下去呢?原来,在这个“装”字背后,隐藏着名利双收的诱惑,许多人已经悟出了其中的门道,并将其奉为处世哲学。
王莽的“装”,并非一蹴而就。他的起点,是出于对叔父的一片孝心。当他的叔父生病时,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照顾叔父的责任,衣不解带,尝药试水,无微不至的照顾让生病的老人感动不已。在病床前的真情流露,为他赢得了回报——被姑姑王政君推荐,成为黄门郎。
如果说王莽在叔父病床前的表现还带有一些真情,那么后来他的一系列举动,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他看到了“装”背后的巨大利益,决定一路装下去,攀登更高的位置。他的表演天赋不错,在王家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他站对了队伍,得到了姑姑王政君的赏识,很快被封为“新都侯”。
接下来,王莽有了更大的目标,他向汉朝的最高职位“大司马、大将军”发起了冲刺。为此,他开始打造自己成为一个毫无瑕疵的道德完人。他毫不吝啬财富,将自己的财物全部拿出来接济名士,结交权贵。他在外人面前刻意表现“孝”的一面。甚至为了挽回他的良好形象,他忍痛将心爱的美人送给了别人。
王莽的“装”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甚至在某些事情上“装”得让人惊讶。例如,当他的二儿子因喝酒误事杀死一个奴仆时,他公开此事,逼迫儿子自杀谢罪。这样的举动完全是为了树立他大公无私的良好形象。经过一系列的表演,王莽在朝野内外的声望日益隆盛。
王莽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在王家另一位实力派人物王根去世后,成功接替了他的位置,当上了大司马、大将军。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野心,他和姑姑选择了九岁的中山王为皇帝傀儡。真正的大权落在了王莽手上,王莽专权的时代正式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王莽是一个谨慎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上位方式容易遭人非议,因此他选择推出名儒为丞相、太师来为自己遮风挡雨。而他本人却躲在幕后操纵大权。这样的操作手法让人不禁感叹王莽的深谋远虑和心狠手辣。连他的姑姑王政君和王太后都对他无比信任和支持。王莽的“装”,不仅为他赢得了权力地位更让他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临朝之时,皇帝对于王莽的赞誉感到疑惑。他询问群臣,王莽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赞誉,是因为其真正的功绩,还是因为他与自己的亲戚关系?群臣聪明绝顶,立刻跪下一片,盛赞王莽的功德,请求封他为安汉公。
王莽的表演天赋令人叹为观止。尽管被反复推托和谦让,他始终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甚至在家中装病,拒绝接受封赏。当大臣们向太后表示,大司马孔光等人需要得到封赏以安抚人心时,王莽依旧保持其谦让的姿态,声称自己只想为国家和人民效劳。
王莽的“谦让”引起了朝廷的进一步关注。尽管他拒绝接受封赏,但他的名字却在朝廷中越来越响亮。终于有一天,他被赋予了一个独特的称号——“安汉公”,这是汉朝最高等级的诸侯称号,高于昔日的一切。王莽并未满足于此,他将这场大戏演得更加精彩。
王莽不仅推掉了封地,甚至拒绝了九锡的授予。历史上真正以大臣身份接受九锡的人并不多,从王莽开始,许多后来的朝代都有过类似的表演。十四岁的少年天子刘衎突然离世,引发了历史的悬案。关于他的死因,《资治通鉴》中有所暗示是王莽所为,但《汉书》并未提及。
王莽选择了立一个婴儿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因为他打算做“摄皇帝”,也就是代理皇帝。他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面对亲姑姑和亲女儿时,王莽依旧称臣,这让王政君以为他在等待小皇帝长大后会归还政权。然而真相并非如此。王莽所称的臣并非向刘氏皇帝称臣,而是向他的家族成员表示尊敬。随着戏码的推进,王莽已经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再需要顾忌任何人情面子的束缚。他决定称帝了。一切看似荒诞却又冠冕堂皇的仪式和表演都是为了合法化他的皇位继承权。从所谓的“天帝行玺金匮图”到索要传国玉玺,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的戏码。最终,王莽拿到了破碎一角的玉玺登上帝位,标志着西汉王朝的正式灭亡。这种骗术和演戏的文化在后来的朝代中成为一种文化潜规则和全民皆“装”的现象。“真诚”反而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这也成为了一种文化悲哀和反思的焦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