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意盎然的4月,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焕发出新的生机。大厅里,温馨的沙发布置得恰到好处,为病人及其亲友提供了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这家医院的转变,也是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调整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北京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都因“特权服务”、“VIP”等标签而备受关注。这些特需床位的收费昂贵,相对于普通病房每天20元的床位费,特需床位的费用高达每天上千元,大约是干部病房单间的十倍。这样的价格差异,无疑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今年,北京市卫计委决定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这一决策的背后,是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的严格控制,旨在确保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据了解,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服务的情况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医院的评审挂钩。
特需服务的价格,各地多采用“备案制”,即由医院自行确定,向相关部门报备即可。这也使得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住院收费为例,部分医院的特需服务收费高昂,相较于普通病房和干部病房,其价格显然超出了普通患者的承受范围。
钟东波,北京市卫计委的副主任,近期提出了对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严格控制。他强调,由于公立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可以“绕开”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因此有扩大特需服务规模的意愿。但今年北京已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控制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先将各大医院提供的特需服务比例严格控制在规定的10%以内,之后再进一步压缩。
一些医院已经主动响应这一政策,开始压缩特需床位的规模。例如,朝阳医院的特需床位数已压缩至16张,煤炭总医院的特需床位数在500张中也仅占约20张。煤炭总医院院长王明晓表示,由于患者需求的日益增多以及特需服务的高投入成本,医院决定压减特需床位规模。王明晓还表示,特需服务在该院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很低,仅为5%左右。如果部门硬性要求压缩或取消特需服务,医院完全可以做到。
回到友谊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这里的改变不仅仅是沙发和大厅的布置,更是对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和实践。在改革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改变无疑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背景资料:特需医疗服务的形成始于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一部分高收入人群的特殊需求,部分公立医院开始提供高端医疗服务。而在北京的一些公立医院中,特需医疗服务始于为“外宾”提供的就诊服务需求。如今,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和公众对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关注,特需服务的规模和价格受到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调整。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的诞生,源于对多样化医疗需求的洞察。自1997年创立以来,该部门致力于为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及其家属、商会、外企与合资企业精英、学习工作的专家教授、观光旅游的旅客以及留学生等各界人士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反映了医疗行业的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也体现了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不懈追求。
北京医师协会的一名资深人士透露,国际医疗部的患者构成曾经历了一次显著变化。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外宾患者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宾”逐渐取代了外宾,反映了国内医疗需求的增长和变化。
当询问各大医院关于特需门诊和住院服务的政策时,我们被告知,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特需”服务对患者的身份没有任何限制。特需服务,究竟特在何处?
以朝阳区的顾小姐为例,她选择朝阳医院产科的特需号进行产检。她表示,普通产科号难以预约,而特需服务效率高,等候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就诊环境更为优越。医生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病人进行深入交流。
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1500名受访者中,有88%的人曾挂过医院的特需号。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特需服务的价值在于医生的丰富经验和高超医术。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医院的普通门诊专家号和特需门诊由同一专家出诊,但价格却相差甚远。
在住院方面,特需服务无疑提供了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许多医院的特需病房都是单人间,为患者提供了更为舒适和私密的住院环境。
关于特需服务的未来,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特需服务将逐步淡出公立医院,但这取决于非公立医院的发展步伐,暂时不会硬性取消。他提到,特需服务的存在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原因,如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以及特需服务对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充作用。从外部看,社会存在对特需医疗的市场需求,但目前民营医疗机构还不能完全满足这部分需求。
钟东波还指出,控制特需服务的规模是基于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医疗资源配置的考量。虽然特需服务逐步淡出是一种趋势,但完全取消还不具备条件。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步伐、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进度等都是决定特需服务淡出进度的关键因素。
中日友好医院国际医疗部的成立及其发展历程,是医疗行业适应多元化需求、追求高品质服务的一个缩影。而特需服务的未来,则需要在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寻求与私立医疗机构的协同发展,以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新京报报道,关于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服务是否会对医院运营造成冲击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钟东波表示,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正在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合理调整,同时改革医护人员薪酬制度及财政补助机制。这样,公立医院便不再需要通过开展特需服务来创收,从而更好地保障基本医疗,坚守其公益性属性。
在探访中,我们发现一些公立医院如中日友好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国际医疗部”。这里的住院环境宽松,陪护和探视没有限制,给人一种类似私立医院的感觉。例如,张伟(化名)的母亲因脑梗在这里住院半年,总花费数十万元,虽然医保不能报销,但可通过商业保险报销一部分。他选择的床位收费每天300元,房间设施完备,包括独立卫生间、冰箱、彩电和沙发。
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医疗部除了设有不同价位的病房外,还包括健康、医学美容等服务。友谊医院的特需医疗部门设有医学美容中心,能开展整形美容、激光美容等,并设有手术室和住院病房。这些特需服务收费较高,但患者仍然络绎不绝。
尽管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服务,但一些高端医疗服务仍然受到患者的青睐。这是因为一些公立医院在保持其公益性的也提供了高品质的医疗环境和服务。像中日友好医院这样的公立三甲医院,其医疗技术和水平让人放心,同时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因此即使价格较高,患者也愿意选择。
公立医院压缩特需服务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高端医疗服务市场。相反,通过改革和创新,公立医院可以在保障基本医疗的提供高品质的医疗环境和服务,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医院的运营,还可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更好地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更多新闻请阅读新京报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