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期杭州动物园的“人扮熊”争议事件,官方正式回应并澄清了一系列焦点问题。该事件引起了公众对于动物园动物展示和野生动物行为特征的深入讨论。
一、官方正式回应:
杭州动物园针对网络上的“人扮熊”视频,明确表示视频中站立互动的动物确实为真熊,绝无工作人员假扮。他们强调,国营动物园不会存在此类行为。针对网友提出的“人穿皮毛道具短暂扮演”的猜测,园方指出在高达40℃的高温环境下,人若穿戴厚重皮毛道具在户外活动,极易中暑甚至危及生命,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二、争议焦点澄清:
1. 关于动物品种误判的问题,视频中的动物实际上是马来熊,而不是黑熊。马来熊是现存体型最小的熊类,天性善于站立和互动。由于其直立姿态,有时会被误认为人类行为。
2. 对于熊体表出现的类似衣物褶皱的纹路,实际上是马来熊自然皮肤松弛形成的褶皱,与其生理特征有关,并非人工道具的痕迹。
三.、后续科普与公众沟通:
为了消除公众的误解,杭州动物园通过官方渠道以马来熊“安吉拉”的口吻发布辟谣文章。文章详细科普了马来熊的物种特征,强调其站立行为属于自然习性,并附有关于栖息地、体型等科学介绍。园方重申园区内各类熊类动物均有明确标识牌,且分区域展示,不存在混淆或隐瞒情况。
四、事件背景与公众讨论:
这次争议起源于2023年7月,有游客拍摄了一段马来熊直立互动的视频。由于部分网友对马来熊的直立姿态和动作不够了解,产生了误解。事件发酵后,公众对于动物园在动物展示方面的信任度以及科普信息的透明度展开了热烈讨论。有不少观点认为,这一事件反映了公众对野生动物行为特征的认知不足。
此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动物园在展示动物的也需要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行为特征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议。公众也应该保持理性,对于不确定的信息,不妨多一些了解和求证,避免因为盲目猜测而引发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杭州动物园的响应和澄清行动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多的机构和个人能够如此积极地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共同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