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李渊称他为 第一功臣,裴寂是个怎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铜镜可以正衣冠,史书可以明得失。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唐朝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裴寂。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了大唐王朝。裴寂,这位命运多舛的人物,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突然崭露头角,被李渊任命为右仆射,成为唐朝的第一位宰相。

裴寂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命运多变。他自幼失去双亲,由兄长抚养长大,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晋阳宫的副监。晋阳宫,是杨广扩建的宫殿,后来成为他在太原的行宫。虽然裴寂是副监,但因李渊是当地的军政一把手,事务繁忙,整个晋阳宫实际上由裴寂管理。这段工作经历使得裴寂和李渊的关系一直融洽。

在大隋末年,农民起义频发,天下大乱。李世民和晋阳令刘文静密谋起兵造反,为了拉拢裴寂,他们设下了圈套。裴寂好赌,李世民便通过金钱游戏拉近与裴寂的关系。得到裴寂的信任后,他们开始逼迫李渊谋反。一次酒宴上,裴寂灌醉李渊,将其扶至晋阳行宫休息,并安排宫女侍寝。此举迫使李渊答应起兵造反。

裴寂不仅是李渊起兵的主谋,更是其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他打开晋阳行宫仓库,将大量甲胄、粮食等物资资助李渊。可以说,裴寂为李渊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称帝后,对裴寂更是言听计从,将其视为“第一功臣”。裴寂虽然功高,但其能力有限。武德二年,周入侵太原,裴寂主动请缨征讨刘武周,却在介休之战中大败而逃,导致晋州以东的州县全部沦陷。

回到长安后,裴寂面临群臣的激愤。为了平息众怒,李渊不得不将裴寂下狱。但不久,裴寂便官复原职,重回李渊身边。裴寂身为宰相,在朝政上碌碌无为,处理事务时漏洞百出,引起同僚的不满。

其中,刘文静对裴寂的不满尤为强烈。刘文静是李渊起兵的功臣之一,但在李渊称帝后,裴寂的官职、待遇、赏赐都超过了刘文静。一日,刘文静醉酒后拔起腰刀乱砍,声称要杀裴寂。这件事被刘文静的小妾告发,说刘文静要造反。李渊得知后,派裴寂等人审讯刘文静。裴寂趁机进谗言,诬陷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李渊听信裴寂的话,将刘文静抄家问斩。

裴寂劝李渊谋反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投机之举。接下来,他又嫉贤妒能,借李渊之手清除异己。刘文静之死让裴寂被人称为“奸臣”。

李世民登基后,虽然裴寂还享受着较高的待遇,但在李世民心中,他的地位并不及魏征等文臣。他没有登上凌烟阁功臣榜,但他的故事仍然被后人铭记。

裴寂的一生大奸似忠,堪称幸运。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关于权力、欲望和忠诚的深刻教训。贞观三年,僧人法雅因妖言惑众而被处死。在调查此案时,发现裴寂曾多次与法雅言谈往来。此事令李世民震怒,将裴寂免职并勒令返回家乡。从唐高祖时期的“第一功臣”到此时的免职返乡,裴寂内心充满无奈与哀伤,他哀求留在长安。李世民怒斥道,你的能力平庸,之所以被称为功臣第一,全赖高祖皇帝的恩泽。你主政时朝纲紊乱,都是你的过错,现在能让你平安返家,已算是对你的宽容。

裴寂在听到李世民的这番话后,心中五味杂陈。他的免职并非简单的责备,而是包含着对过去错误的清算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李世民的责备并不只是表面的愤怒,而是对裴寂能力、功劳和行为的全面否定。

裴寂离开长安时,已年过半百。他的心情战战兢兢,带着家人和财产离开了这座曾经权力的中心。回到老家山西汾阴后,他遭遇了一个叫信行的狂人。信行曾对他说过一句:“裴公有天子之相!”这句话被家僮传开后,裴寂不敢声张,甚至派人杀死家僮以灭口。最终这件事还是被官府得知,李世民听闻后大怒,将裴寂流放到四川静州。

在四川静州,裴寂的处境更加艰难。有人举报他与羌人联合谋反,但李世民却坚信他不会背叛朝廷。在几个月后,羌人作乱,裴寂率领家丁成功抵御,立下大功。李世民听闻后大喜,欲召他回长安。裴寂未能等到回到长安便病逝了。

那么,李世民为何如此坚信裴寂不会背叛朝廷呢?他的理由很简单:“裴寂所犯之罪,本是死罪。我留他一条命,他必然不会造反。”在李世民看来,他对裴寂的宽容和信任是建立在对裴寂的了解之上。他知道裴寂虽然犯过错误,但他也明白裴寂并非愚蠢到会背叛对自己有恩的朝廷。

其实裴寂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他对唐朝的兴起有功,只要不造反,他就会得到宽宥。况且他已经六十岁,手中无兵也无将帅之才,选择造反绝非明智之举。因此他在面临困境时并未选择背叛朝廷而是选择了忠诚和信任这体现了他对唐朝的忠诚和对李世民的信任这也反映了他的智慧和成熟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波折和困境他知道如何应对和选择也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归宿和结局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