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在单位开大会时,同事之间的座次。你会发现,开会的座次并不绝对固定但却相对固定。就拿你自己来说吧,是不是总是跟某些人坐在一起,而总会不自觉地远离某些人那些经常与你坐在一起的人,肯定是与你较为亲密的人。他们或许是在小部门里与你建立了良好关系的同事;或许是在开会或其他活动中,与你偶然坐在一起而互生好感的其他部门的同事。
而那些你总是远离的或总是远离你的人,要么你俩职位相差很远彼此接触少。感到陌牛;要么彼此个欣赏甚至不喜欢。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的心理距离会通过空间距离表现出来心理距离。不是吗?你可能某次很巧地与某人坐得很近你们再碰头,再坐在一起,结果就成为了朋友。
如果你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空间距离对人们心理距离的影响,你再想想外出旅行或出差的情形。在列车上,你通常喜欢与谁交谈,感到谁更亲密相信答案多半是:邻座的人。比如自己的上下铺,自己对面的乘客,而不是过道上走来走去的其他车厢或座位距离自己较远的乘客。其实,并非邻座之间更投缘,而是因为座位相邻,空间距离小了,心理距离也相应小了的缘故。
1950年,美国有三位社会心理学家对17栋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这是些二层楼房,每层有5个单元住房。住户住到哪一个单元,纯届偶然,哪个单元的名住户搬走了,新住户就搬进去,因此具有随机性。
调查时,所有住户的主人都被问道:在这个居住区中,和你经常打交道的最亲近的邻居是谁统计结果表明,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次数越多,关系超亲密。在同一层楼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是22%;和隔三户的邻居交往的几率只有10%。多隔几户,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是亲密程度却有很大不同。
这就是所谓“接近的功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亲密程度往往视其与对方的距离而定。空间距离较近,心理距离也较近;空间距离较远,心理距离则较远。因为,彼此距离缩短的同时,双方的戒备心理也开始放松,而且有产生亲密感的心理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康思做过这么一项实验。该实验是:与异性团体谈话时,一般人会对多大距离的男女产生好感。
在这项实验中,如果被实验者是男性的话,就叫两位女性实验者与他谈话,其中一位女性坐在距离他五十公分处的沙发上,另一位则坐在距离两公尺远的椅子斤。谈话时,两位女性实验者的态度完全相同实验结果显示,男性对于坐在自己身旁的女性,好感较大。如果被实验者是女性,一般而言,也是对坐在自己身夯的男性较有好感。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彼此的物理距离直接影响着彼此的心理距离。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医生会选择空间小而隔音的房间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医生在小的空间面对患者,一方面能让患者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能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
只有缩小医生与患者的心理距离,患者才能没有顾虑地说出心中的烦恼甚至是秘密,而医生也只有在全面真实地了解思者的问题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商务交涉也是如此。如果在宽敞的会议室或接待室洽谈,始终没有进展的话,就停止说服对方,把对方从会议室拉到饭店甚至小小的酒吧,这样到最后,交涉往往能够成功。
想想看,在饭店里甚至一个小小的吧台边,彼此肩并肩,促膝而谈,身体靠近了,心也近了,不知不觉中双方的疏离感就没了,警戒心也消除了,无论对哪一方,对方的话都更具说服力了,自然也就更容易交涉成功销售员在推销产品的过程中,更换位量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
当销售员与消费者面对面而坐,消费者面对产品举棋不定。这时,如果销售员以更好地展示产品为借口,移到消费者身边与他(她)并肩而坐,以非常靠近的方式来说服他(她),消费者就很可能会答应买下产品。
看来,要想消除对方的警戒心,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并不难,只要你善于利用“接近的功效”。找个理由靠近对方,与他(她)肩并肩地坐着,你会发现,事情就在突然之间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