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武汉的居民,一周前突然牙疼,自行服用抗菌药后,疼痛有所减轻。这两天他的大便变得不成形,肚子时不时绞痛,总想上厕所。经过医院的检查,他被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
我们的肠道内大约生活着10万亿个细菌,这些菌群能够合成维生素、氨基酸,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矿物质的吸收,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一旦肠道菌群失衡,就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
小王对此感到困惑:“我没乱吃啊,怎么肠道菌群还会失调呢?”实际上,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因素、饮食因素、年龄因素等。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激素及化疗药物的应用可能会抑制或促进部分肠道菌群的生长,导致菌群失调。过多摄入蛋白质、糖、食品添加剂等不良饮食习惯也可能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导致肠道抵抗力下降。同样,婴儿由于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放疗、口腔卫生状况差、多种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的心理压力或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
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口腔异味、胃部不适、恶心、便秘、腹泻、情绪不佳等。其中腹泻是常见的表现之一,通常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样。当怀疑自己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且症状严重时,应及时就医看消化内科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医生可能会为患者做粪便检查来了解菌群类型和数量等,同时还会进行血液检查以了解血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维护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健康。内镜检查:直视消化道,洞察菌群失调
内镜检查,包括胃镜、结肠镜,在必要时采用胶囊内镜,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观察消化道情况的可能。这不仅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重要手段,对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通过内镜进行活检并吸收肠液进行培养,可以明确肠道菌群的类型及分布。
菌群失衡:如何应对?
当遭遇肠道菌群失调,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干预和治疗呢?
一般治疗:消除诱因,调整基础治疗
我们要消除导致菌群失调的诱因,如调整抗菌药物、免疫制剂的使用,合理安排肿瘤放化疗等。适当补充水分,确保电解质的摄入,以纠正因腹泻导致的水和电解质紊乱,维护身体的酸碱平衡。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保证糖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是至关重要的。多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可以增强肠道黏膜的局部屏障功能,有效防止细菌移位。
药物治疗:因人而异,科学选用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药物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做出选择。常用的药物可分为止泻药和微生态制剂。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可以收敛水分,保护胃肠黏膜;微生态制剂则包括益生元和益生菌。益生元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但不促进致病菌和有害菌的繁殖。而益生菌是有益于肠道健康的微生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
治疗原发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要积极治疗
对于因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引起的菌群失调,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菌群分析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制定合理治疗方案,减少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菌群失调。
中医治疗:调理之道,平衡菌群
中医治疗在调整菌群平衡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通过日常的生活管理,如按时按量用餐、不暴饮暴食、禁酒、充足饮水、积极锻炼等,结合中医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菌群的平衡。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维护肠道菌群平衡的关键。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科学的干预和治疗,让菌群重回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