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脑性瘫痪:一种先天性运动与姿势障碍综合征
目录:
一、脑瘫的背后故事
二、如何预防小儿脑瘫
三、小儿脑瘫的分类概览
四、早产儿脑瘫的判断
五、区分小儿脑瘫与智力障碍
一、脑瘫的背后故事
脑性瘫痪,也常称为婴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的综合征。它涵盖的范围甚广,虽然临床中可能会感觉其定义过于宽泛,但这一术语已被大众广泛接受,特别是在美国,它已成为社会募捐和康复运动的重要口号。那么,究竟什么是脑瘫?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患儿可能会出现突然的僵硬状态,如在某些体位下,穿衣、屈曲身体或拥抱时感到困难。也可能出现松软状态,如头颈松软无法抬头,四肢下垂等。患儿的活动可能会减少,发育迟缓,比如抬头、坐、双手运用等相对于同龄孩子可能滞后。在进食时,吸乳和吞咽困难,舌头可能无法有效配合将奶和食物送入喉咙。还可能有一些异常行为,如易哭、易怒、睡眠问题或过于安静等。这些症状都可能提示您的孩子可能患有脑性瘫痪。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具体的症状表现。
早期症状可能包括新生儿或三个月大的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等。喂养和进食时可能出现咀嚼、饮水、吞咽困难等。感觉阈值低,对噪声或体位改变容易感到不安。如果孩子在生后不久不能抬头,或者到了三个月还不能迈步等动作,那就需要警惕了。一些具体的肌肉动作如握拳等也可以作为判断依据。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如肌肉松软不能翻身等也是表现之一。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确诊和治疗。至于主要症状则包括运动障碍、姿势障碍等等诸多方面。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小儿脑瘫呢?请看下文。
二、如何预防小儿脑瘫
二、围产期的呵护: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在生命的起点,我们需积极预防,确保新生儿健康。针对围产期,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1. 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住院分娩率,强化产儿科医生的生产监护,确保安全分娩。
2. 合理运用缩宫素,普及新生儿复苏技术,为新生儿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3. 我们致力于减少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出生,努力让每一个新生儿都能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
4. 我们积极预防新生儿窒息和颅内出血,为新生儿的健康筑起一道防线。
5. 防治高胆红素血症,确保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三、出生后的精心照料:为宝宝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出生后,我们同样不能松懈。以下是我们为宝宝精心制定的预防措施:
1. 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强调住院分娩的重要性,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皮肤,保持新生儿脐部的干燥、清洁。密切观察黄疸的消长,注意观察前囟。我们提倡母乳喂养,为宝宝的健康加分。
2. 建立高危儿档案,开展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和定期体检。进行Vojta姿势反射检查,全方位呵护宝宝的健康。
3. 正确对待腰椎穿刺:通过抽取少量脑积液进行检查,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减少颅内疾病后遗症的发生。
4. 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确保宝宝的身体健康。
四、小儿脑瘫的分类与判断
小儿脑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分类复杂,不同类型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病情。
1. 痉挛型脑性瘫痪: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困难,呈剪刀步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 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运动障碍明显。
3. 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 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等。
如何判断早产儿是否患有脑瘫?
脑性瘫痪是指由于大脑受损引起的瘫痪症状。如果婴儿在大脑尚未成熟时受到缺血、缺氧的损伤,就会导致脑部受损,进而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患有脑瘫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有的孩子全身绵软无法坐起或站立,有的孩子全身肌肉紧绷僵硬无法行走。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神经毁损手术对孩子损伤较大,且存在风险。康复治疗被看作是更为安全和无创伤的方法。胎儿在母体内孕育时如果过早脱离安全环境,接受外界刺激,就可能导致大脑受损,进而引发脑瘫。对于早产儿,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和康复治疗。在20世纪中期,英国的医生卡乐·博巴斯和贝达·博巴斯夫妇开创了一种专门针对脑瘫孩子的康复方法,被后世称为博巴斯法。此法至今仍是脑瘫孩子治疗领域的经典方法。其核心在于促进正常的生理反射,抑制异常的反射,通过专业的按摩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肌肉得以放松。
尽管这种康复治疗方法使许多大龄儿童获得了正常生活的能力,但对于改善其行走能力却效果有限。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脑瘫治疗的现状存在明显的不足。神经科的诊断技术虽先进,但治疗手段的跟进却显得滞后;而康复科虽然可以治疗,但往往接手治疗的时间过晚。
事实上,如果家长能早期发现孩子的脑瘫症状并立即进行干预,那么这种疾病有可能被治愈。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如抬头、翻身、坐立、爬行等动作的完成时间,可以初步判断孩子是否有患脑瘫的可能。特别是在孩子出生六个月内开始康复治疗的话,可能会将脑瘫的影响降至最低。
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有时可以发现其患有脑瘫的蛛丝马迹。例如,当婴儿被拉起时,如果其头部和身体无法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可能就是脑瘫的早期征兆。在医学领域,最新的治疗脑瘫手段是注射肉毒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解除痉挛肌肉,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断神经和肌肉之间的连接。肉毒素的效用可逆,不会对肌肉造成破坏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肉毒素最初是用于美容除皱的,其消除肌肉张力的效果使得皱纹得以松弛。在这三个月的治疗期内,医生通常会进行康复训练,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行走姿势。即使肉毒素的效用消失后,孩子已经学会了正确的行走方式,不会回到之前的非正常状态。
家庭康复法:小儿脑瘫的早期干预与主动运动训练
作为父母,你是否知道通过在家中进行特定的按摩、体操和主动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减少早产儿脑瘫的风险?每日两次,每次5-15分钟的训练,结合孩子的成长阶段,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如俯卧抬头、翻身、坐位训练等,是促进运动张力发展的关键。
让我们深入了解每个阶段的训练方法:
对于0-2个月的新生儿,我们可以进行俯卧抬头训练,让孩子在母亲的陪伴下,进行母子面对面的训练,鼓励孩子抬头。侧卧对称性姿势也能有效控制异常的非对称性姿势和伸肌紧张。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加强训练难度。对于3-4个月的孩子,除了继续俯卧抬头训练,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们进行翻身训练、平衡训练以及手口协调性的训练。抓握训练也是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到了5-6个月,孩子可以进行坐位训练和俯爬。家长可以通过玩具逗引孩子,帮助孩子进行主动抓握训练。通过不同的位置放置玩具,让孩子从远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够取玩具,锻炼其手眼协调能力。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可以逐渐引导他们进行更复杂的运动。对于7-8个月的孩子,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进行手膝位爬的训练,同时进行拾取动作训练和双手捏取的动作训练。到了9-12个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扶站、蹲起、独站和独行的练习。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小儿脑瘫可能伴随着智力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脑瘫儿童都有智力缺陷。很多父母一听到“瘫”字就认为孩子的智力受到了严重影响,这是不正确的。小儿脑瘫与智力障碍是有区别的。智力障碍是由于大脑受到损害或发育不完全造成的持续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障碍。而小儿脑瘫是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对于脑瘫儿童,我们需要区分对待,给予他们适当的刺激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
面对小儿脑瘫,家长应充满信心,积极治疗,关心孩子,让他们少一点疾病的痛苦,多一点笑声。记住,早期的主动运动训练和家庭的关爱是孩子康复的关键。误解和偏见有时会遮蔽真相,尤其是在面对特殊的健康问题如脑瘫时。一种常见的误解是将智力障碍与脑瘫划上等号,认为所有脑瘫儿童都有智力低下的问题。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公平的。事实上,许多资料和个案都清楚地显示,有些脑瘫儿童的智力甚至超过了一般儿童的水平。只要给予适当的训练和机会,他们不仅能够完全康复,而且还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在医学领域,FSPR手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手术在多导联电生理的精密监测下进行,结合了术中肢体多块肌肉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连续记录。借助脊髓诱发电位技术,FSPR手术具备了更为科学和客观的依据。这一先进的监测手段避免了经验性手术的风险,能够精确决策后根切除的比例,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可能性。这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治疗效果,还让肌张力得到全面的降低,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平衡功能。每一个经过FSPR手术的脑瘫儿童都在生动证明,只要科技和人道关怀并进,生命的奇迹就会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