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招提高自闭儿的认知理解能力:
目标:
1.教给孩子有用的、与年龄相称的常识。
2.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程序:
家长就常识向孩子提问,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就告诉他答案。
请注意,零乱的知识即使教得再多,也不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要通过举例帮助孩子理解概念,直到孩子能列举出其他与概念相关的例子为止。
1.相互关联的事物(A)。
(1)实物配对(同类事物配对)。
给孩子看一中物品,并问他:“把它和什么放在一起?”孩子从放在桌上的几种物品或图片中选取恰当的物品或图片。
(2)图片配对。
相互关联的事物:
铅笔--纸铲子--桶袜子--鞋子 汤匙--碗枕头--床牙刷--牙膏 餐巾--盘子大衣--帽子泳衣--毛巾 饭盒--三明治粉笔--黑板剪刀--纸 花束--花瓶衬衫--裤子磁带--录音机 录像带--录像机手套--手袜子--脚 球--球拍蜡烛--生日蛋糕油漆--刷子 自行车--头盔篮球--蓝圈扫帚--簸箕 水壶--杯子梳子--吹风机肥皂--面巾 火车--轨道婴儿--奶瓶蜡笔--涂色本 螺母--螺栓锤子--钉子割草机--草地 真空吸尘器--地毯 2.听觉辨别——真实的声音。
把能发声的物品放在桌上,例如,挤压玩具、响葫芦、铃、能发出警笛声的玩具车。给孩子听一种声音,并对他说:“找出相同的。”如果要进行提示,就当着孩子的面用那种物品发出声音,让孩子模仿动作并发出相同的声音。逐渐过渡到不当着孩子的面用那种物品发出声音,以次逐渐减少提示。
(1)从物品中选择。
(2)从图片中选择。
(3)从看不到的物品或图片的情况下回答。
3.听觉辨别——录音。
(1)从物品中选择。
(2)从图片中选择。
(3)从看不到的物品或图片的情况下回答。
4.把动作和人、(影视或动画中的)人物或动物相联系。
(1)某人(人物、动物)怎么说(叫)?(奶牛叫‘侔侔’) (2)某人(人物、动物)吃什么?(小熊维尼吃蜂蜜) (3)某人(人物、动物)做什么?(海盗寻找埋藏的宝藏) (4)谁∕什么发出(声音)?
(5)谁吃(东西)?
(6)谁会这样(做动作)?
5.识别场所。
(1)家里的房间。
理解照片上房间的名称。
说出照片上房间的名称。
到指定的房间或场所。
说出所在房间或场所的名称。
(2)常见的房间(书刊上的房间图片)。
(3)社区中的场所(公园、邮局、麦当劳等)。
6.职业、社区工作人员、(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1)认识人。
(2)谁(担当角色)?——指出相应图片。
(3)说出人物名称。
(4)谁(担当角色)?——口头回答。
(5)(某人)做什么?
(6)你会在哪里看到(人)?——指出相应照片。
(7)你会在哪里看到(人)?——口头回答。
(8)(人)用什么?——指出相应照片。
(9)(人)用什么?——口头回答。
7.相反的事物。
(1)把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
(2)理解相反的事物: 家长把两张或更多图片放在桌上,问孩子:“与……相反的是什么?”帮助孩子指出正确的图片。
(3)说出相反的事物: 家长问孩子:“与……相反的是什么?”孩子试着不看物品或图片回答。
8.质地:“这是用什么做的?”(木头纸玻璃金属等) (1)配对。
把用相同材料做的东西放在一起。
(2)理解某种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辨别性刺激(指令):“指指用木头做的东西。”回答:指出某种用木头做的东西。
(3)说出某种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辨别性刺激(指令):给孩子看衬衫,并问他:“这是用什么做的?”回答:“用布做的”。
9.识别描述。
这是最难的一个技能水平。家长应为这一课程的每一道题目都准备五个或更多例子做为答案。对孩子的回答有一定的数量要求,最初只要求每道题举两个例子,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但要求不能超过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在对孩子进行提示时,应随机安排题目的次序,防止孩子的回答机械、僵化。如果孩子的回答有创意,能举出新的例子,就要奖赏他。
(1)描述人或物品(所描述的人或物品不出现)。
(2)根据几种特征识别人或物品(要识别的的人或物品不出现)。
(3)你做什么(做饭、驾驶)?
(4)到哪里能找到(床、炉灶、方向盘、云等)?
(5)在(厨房、图书馆、诊所等)你会看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