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许多情境中,失眠似乎成了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它的源头和持续往往与我们的心理状态紧密相连。你是否曾因精神紧张、睡前思绪纷繁、或是生活中的忧郁和恐惧而难以入眠?当生活事件引发的心理冲突,进一步演化为情绪压力时,我们的生理警醒水平会不自觉地升高,失眠便悄然而至。
失眠者的共同特点鲜明:性格敏感、多疑,对自我能力常感不足,犹豫不决,对完美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常常焦虑不安。他们对偶尔的失眠症状如头疼、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感到惶恐,每每夜阑人静,他们总是期望自己能够抛却万千杂念,安稳地进入梦乡。但事与愿违,他们试过各种方法,从药物到气功,从音乐到自我克制,结果却不尽人意。
那么,如何让失眠不再成为他们心中的桎梏呢?我们需要调整对睡眠的认知。不要把睡眠看得过于至关重要。睡眠固然是大脑和身体休息的重要方式,但并非人生的全部。事实上,人每天真正需要的深度睡眠时间只有2-4个小时。体力劳动和锻炼同样是放松身心的好方法。如果前一晚没睡好,早晨的热水澡和外出活动同样能让你精神焕发。
面对失眠,我们应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睡眠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不应人为控制。当你不再紧张地控制情绪和思维时,自然的睡意会在20分钟后悄然而至。许多人害怕半夜醒来,但正常人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在半夜醒来。区别在于,正常人不带有害怕和排斥的想法,他们接受自己的自然状态,从而放松身心。
不要刻意补觉。许多失眠者总觉得晚上没睡好就需要在白天补觉,但白天睡得越多,晚上就越难入睡。相反,参与户外体力活动、放松心情更为有效。尤其是睡前,避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可以尝试做一些简单枯燥的活动如散步、爬楼梯、跳绳等,等到感到累了、困了再上床睡觉。以这种顺其自然的方式,或许你能更快地进入梦乡。
失眠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调整心态、认知重建、顺其自然并积极参与体力活动,便能让心灵重获宁静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