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篇
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治疗。经验治疗是关键,需结合感染来源(社区或医院)及当地药物敏感性数据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社区获得的性肺炎,若怀疑是葡萄球菌引起,应避免使用青霉素,而应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如苯唑西林、头孢唑林等。若效果不彰,可考虑使用糖肽抗生素,并继续进行病原学诊断。对于医院内的住院患者,若怀疑医院获得性葡萄球菌肺炎,糖肽抗生素是首选治疗。在这一阶段,应尽可能获取病原体,并根据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通过培养确认病原体为葡萄球菌时,应进一步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来选择药物。若菌株为甲氧西林敏感型,可选择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头孢唑林或头孢噻啶等药物。若分离出的菌株对甲氧西林耐药,那么糖肽抗生素将是首选,同时可以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添加磷霉素、磺胺甲唑/甲氧苯啶(SMZ-TMP)或利奈唑胺等药物。针对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使用糖肽抗生素时需注意调整剂量,疗程通常不少于3周。新型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如链阳霉素、唑烷酮等对葡萄球菌也有良好的作用,但同样需要注意耐药性问题。
除了抗菌治疗,对于脓(气)胸患者应尽快进行胸置管引流。肺脓肿患者则应根据病变部位和全身情况进行体位引流。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湿吸痰的加强以及无菌手术操作的严格执行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营养支持、心肺功能维持等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葡萄球菌心内膜炎患者,当抗菌治疗症状改善时,应抓住时机进行心脏赘生物手术。
二、预后篇
葡萄球菌感染病情严重,预后危险系数较高,尤其是当细菌出现耐药性时。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自身的免疫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合并症等因素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