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躁郁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生物学因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联

透过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及神经递质代谢的研究,我们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的状况。这些异常涉及到特定的受体功能变化,以及脑神经突触间隙中的关键神经递质含量变化。其中,5-羟色胺(5-HT)的功能活动缺失可能是双相障碍的核心基础,被视为易患此症的质量标志。当体内5-HT缺乏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情绪波动。

去甲肾上腺素(NE)的功能活动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当NE功能活动减少时,可能与抑郁发作密切相关;相反,当其功能活动增强时,则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功能活动的减少也被观察到与抑郁症发作存在联系。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其血浆和脑脊液水平有所下降。

除此之外,第二信使的平衡失调也对此症产生影响。这些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的必要中介。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障碍中,也发现了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紧密联系。

遗传因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

家庭调查揭示,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在家族中有显著的提高。尤其是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虽然许多学者已经探讨了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的标记基因,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易感基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方式往往是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与双相情感障碍的联系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压力事件是情绪障碍发生的触发因素,如失业、失恋、家庭矛盾、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等。遗传因素可能赋予个体易患情绪障碍的特质,而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在受到某些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更容易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复杂的疾病。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