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源头与演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核心原因为血流滞缓、凝血亢进及静脉内膜变化。这三大因素在老年人群体中尤为显著。
老年人体力衰退,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增长,使得静脉回流的肌肉弹性减弱。加之老年人心脏病患病率的上升,心脏功能减弱,导致心脏输出量显著减少,身体循环因此充血。老年人腹部肿瘤的发生几率增加,腹部器官和肿瘤可能压迫静脉,阻碍静脉血回流。在解剖学中,下肢静脉在某些部位受到肌腱、韧带和神经的压迫,这也是静脉血回流受阻的一个原因。老年人易患静脉曲张、静脉曲折扩张等疾病,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瘀滞。
凝血机制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血凝、纤维蛋白原活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和血小板聚集等过程,在老化过程中更有利于血栓形成。如骨折、创伤、手术等组织损伤,以及红细胞增多、脱水、血浆蛋白异常等情况,都会促进血小板损伤,释放凝血因子,加速血栓形成。
静脉内膜的变化也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老化会导致内膜粗糙,静脉瓣萎缩,容易引发血小板粘附形成血栓。静脉起搏导管和电极也可能导致静脉内膜损伤,从而引发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静脉血流滞缓和高凝血状态引发的。血栓大多由红细胞、少量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血栓形成的过程会延伸到血流的方向,其远端与血管壁仅有轻微粘连,而近端则自由漂浮在血管腔内。这种血栓形成不易脱落,但可能引发肺栓塞。
静脉血栓形成后,可能导致肢体静脉回流障碍,远端静脉压升高,引发组织缺氧。这会导致毛细血管内静脉水压和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出现表面静脉曲张和肢体肿胀。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静脉及其周围的炎症会引起患肢不同程度的疼痛。早期,血栓形成的远端高压静脉血会利用平时不起作用的交通支流增加回流,使静脉在后期机化和再通畅时恢复一定程度的收缩功能。这一过程对于理解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