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表现与诊断方法:症状及

一、门脉高压概述

1. 肝外门脉高压

肝外门脉高压的患者早期常表现出上消化道症状,如呕血和黑便。腹水在这一类患者中较为少见,但一旦出现,也易于消退。显著的肿大伴随脾功能亢进,可能还伴随着新生儿败血症、脐病史或脐静脉插管史,但无肝炎病史。

2. 肝内型门脉高压

此类型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等。患者常出现先天性胆管狭窄、呕血、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在2至12年的病程中,消化道出血常伴随营养不良。顽固性腹水、肝功能异常伴凝血功能障碍是此类型的主要表现。肝脏可能增大或缩小,质地硬并可以触及结节。明显的脾肿大常伴随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造影是诊断这一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于个别难以诊断的病例,需要剖腹手术来确认。

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学龄儿童中较为常见。长期静脉充血可能导致心源性肝硬化,进而引发脾肿大,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三、缩小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病例中,有85%的脾肿大,多为轻度。

四、门静脉血栓形形成

门静脉血栓形形成非常罕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两种类型都有脾肿大的表现。急性类型通常继发于脾切除、门静脉手术、门静脉感染或创伤,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腹胀、呕吐及血便。慢性门静脉血栓形形成多见于肝硬化,其次是肝癌或腹腔其他器官压迫、侵蚀门静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腹水、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肝脏很少肿大。对于该疾病的诊断,脾静脉造影是主要手段,部分病例可通过手术检查确诊。

五、肝静脉阻塞综合征

肝静脉阻塞综合征临床较为罕见,国内报道的病例不多。该综合征多由血栓形成引起,原发性较少见,多为继发性。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主要表现为腹痛、轻度黄疸、肝脏肿大和腹水;慢性型则表现为腹痛、肝脏消化不良、肿大和腹水。下腔静脉造影是诊断此疾病的主要手段,但疾病的预后较差。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