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溯源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医学研究中,Shipley和Hallarua首次观察到一群心电图患者存在特殊的ST段上升现象。这些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迹象,从而引发了医学界的好奇和探索。近年来,随着心电图技术的普及与提高,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检出率逐渐上升。目前,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有关,这种变化被视为正常的生理变异。

二、发病机制探索

关于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紧密相关:

1. 心电复极变异:部分专家认为,ERS可能是由于心内膜下部心肌在早期复极过程中尚未完成的结果。特别是在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区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被称为早期复极综合征。

2.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ERS更多地出现在健康青壮年及运动员群体中,且这些人群大多伴有心动过缓。在睡眠状态下,ST段升高现象更为显著。通过阿托品药物的使用并不能消除ERS的心电图特征。相反,在运动或体力应激时,随着心率的增加,ST段可恢复正常。这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弱所致。

3. 附加房间束道的影响:一些研究者推测,ERS可能与房束道的存在有关,可能是预激综合征(WPW)的一个亚型。部分ERS患者可见P-R(Q)间期略短,并伴有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广泛的前壁心肌梗死。但截至目前,尚未有确凿的组织学发现来证实这一推测。

4. 心外膜机械刺激:据AboKyMoB报道,在71例ERS患者中,有15例患者出现膈疝、食管憩室或左侧膈肌顶部松弛。有观点认为这15例的ERS可能是由心外膜刺激引起的。

5. 遗传因素:国内有报道称,在一个家族中,七个兄弟都患有早期家族复极综合征,这表明ERS的发病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发病机制,为防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