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探讨
非阵发接区心动过速,这一心脏疾病的出现,常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可以发现,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该病症的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在患者合并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钾、洋地黄中毒等情况下,非阵发接区心动过速更容易发生。少数患者的病因并不明确,甚至有的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如常。
王思让与黄大显(1982)根据临床心电图特征,将这种病症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不合并房室脱节的NPJT,这类患者的年龄跨度较大,从8岁至66岁不等。有些患者是正常的,其病因可能是由于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选择性抑制。在心脏病患者中,冠心病最为常见,其次是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间隔缺损、矫正型大血管异位症等。这类NPJT通常是短暂的,只在一次心电图记录中出现,复查时可能消失。病因可能是急性感染、电解质紊乱、尿毒症等。
第二类是合并房间脱节(房间分离)的NPJT,患者年龄从7岁至71岁不等。绝大多数患者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临床病因包括心脏内手术、洋地黄过量、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等。除了少数出现在慢性心脏病患者中的NPJT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或不定期外,大多数NPJT都是短暂的,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消失。
(二)发病机制解析
NPJT的异位起搏点位于房间交接区。在病理状态下,起搏点的自律性增加,超过了窦房结的水平。当窦性心律略有减慢时,交接区的起搏点会开始加速。反之,当窦性心律加快时,NPJT可能会暂停或终止。窦房结和交接区周围缺乏明确的保护性机制,任何一方在频率过快时都可能侵入对方,导致起点节奏重组。
非阵发接区心动过速是一种复杂的心脏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对于患者来说,及时了解并预防该病的发生,以及在病症出现后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