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形态变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因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最终引发心肌坏死的严重疾病。患病后,心脏会发生一系列形态与功能的变化,具体如下:

1. 心肌坏死区域的出现:冠状动脉的阻塞造成心肌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肌开始坏死。这些坏死区域在形态上表现为灰白色,质地松软,并显示出明显的破碎和溶解特征。

2. 瘢痕组织的形成:在心肌坏死区域逐渐愈合的过程中,原有的心肌组织会被瘢痕组织所替代。这些瘢痕组织颜色呈白色或暗黄色,质地较硬,与周围正常心肌有明显的界限。由于瘢痕组织没有收缩功能,它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心腔的扩张:心肌的坏死和瘢痕形成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心室容量减少。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供血量,会开始扩张心腔。虽然这是一种代偿机制,但长期的心腔扩张会给心脏带来负担,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4. 心脏壁运动异常:心肌的坏死和瘢痕组织使得心脏壁的运动变得不协调。在心脏收缩时,坏死区域和瘢痕组织不能与周围正常心肌同步收缩,导致心脏壁运动紊乱。这种情况会降低心脏的泵血功能,进一步加剧心力衰竭的程度。

5. 心脏的增大:由于心腔扩张和壁运动异常,心脏会逐渐增大。虽然这是心脏的一种代偿性改变,旨在提高泵血量,但长期的心脏增大将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

这些变化都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及早发现并妥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以及随后的康复过程,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肝占位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