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生命力:气虚感冒的与应对之道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因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的调整,导致脾胃损伤的情况屡见不鲜。气虚感冒,这一常见病症,正是由此引发。其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体温波动在38℃以下,甚至可能出现高热,伴随骨节酸楚、肌肉疼痛。这一切的源头,多因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脾胃气虚所致。
李东垣的《脾胃论》为我们揭示了这一病症的深层原因与调理方法。他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对于这种情况,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是最恰当的治疗方法。而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活用补中益气汤或《伤寒六书》中的“再造散”,常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际病例来深入理解。
病例一:
昌××,女,26岁。感冒后高烧1月余,经多家医院对症治疗,高烧仍不退。形体瘦弱,面色白光白,畏寒怕冷,声低气怯。经辨证,属于脾胃气虚,风寒郁表。采用补中益气的方法,处方以黄芪、白术、党参等药材为主,经过治疗,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病例二:
张××,女,45岁。长期患支气管哮喘,并常年服用激素。感受风寒后,出现畏寒怯冷、鼻流清涕等症状。辨证为气虚表疏,风寒袭络。采用补气助阳、解表祛寒的方法,使用党参、黄芪、桂枝等药材,症状迅速缓解。
这两个病例都凸显了气虚感冒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的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胃不足、卫阳不固。治疗方法需以补脾益胃、升举阳气为主,同时疏散外邪。补中益气汤和再造散都是有效的治疗方剂。前者以补为主,后者则补疏相合,补中有散,散中有补。
面对气虚感冒,我们不仅要寻求医疗手段的治疗,更要从日常生活中做出调整,规律作息,合理饮食,保护脾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气虚感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