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们普遍认知的“白血病”出发,逐渐引领读者走进一个相对陌生却又常见的血癌世界——“多发性瘤”。这种在中的浆细胞恶性癌变而成的疾病,虽然在恶性程度及发病机理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但其恶性程度之高,使得患者过去仅存的生存期不过短短三十三个月。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新药的研发,多发性瘤的治疗策略也在不断进步。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及其团队率先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通过采用包含新药在内的诱导方案,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持续性的维持治疗,这一策略成功将多发性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近三倍——高达九十五个月。更令人振奋的是,不少患者在这十余年中生活得如同常人,多发性瘤逐渐开始被视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李娟教授介绍称,多发性瘤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群体,其成因至今仍是科学研究的热点。对于患者而言,更为关键的是有效的治疗方案。过去,患者面对的是有限的治疗手段和药物选择。如今,随着医学的进步,诸如“反应停”、“瑞复美”等免疫调节剂以及“万珂”等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相继问世,为多发性瘤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自二零零六年起,李娟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实施了这种全新的治疗策略。该策略首先通过四个月的诱导治疗,尽可能地减少患者中的恶性细胞。随后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移植后,患者将继续接受药物维持治疗。这种综合治疗方式已经帮助数百例瘤患者延长了生存期,其中一些患者已经无病症存活了超过十一年,且至今未见复发迹象。这一成果不仅为多发性瘤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多发性瘤的治疗道路上,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像李娟教授这样的医疗工作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了患者和家属巨大的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