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血荒”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医疗服务的不断提升,我国夏冬两季经常出现用血紧张的状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季节性血荒”。
记者在深入调查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存在的短板。这一制度主要依赖于流动献血,血液采集主要来源于街头招募,尚未形成稳定的献血志愿队伍。天气变化对人们出行的影响会导致采血量出现季节性波动,使得血液供应极不稳定。
想象一下,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书城门口,一辆流动采血车停靠在那里。工作人员们正在努力向路人宣传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并部分成功招募群众参与献血。尽管工作人员努力宣传,但人流量大,献血者的数量并不稳定。周末一天或许能采集到100人的血液,而平时则只有40-50人。天气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使得人们更不愿意外出,导致采血量减少。
除了流动献血车和街头招募,血站和固定献血屋也是我国无偿献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投入不足,无偿献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群众参与无偿献血的便利性较差。在城市的某些偏远地区,甚至很难找到献血屋。以四川省为例,全省仅有固定献血屋81个,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献血需求。
在国外,青年志愿者是无偿献血的主力军。但在我国,这支队伍尚不健全。一些人像杨秀伟一样,偶然决定成为献血志愿者。他坦言,要发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无偿献血,关键在于完善机制、扩大志愿服务队伍及其影响力。
我国人口献血率不高是导致用血供应紧张的直接原因。数据显示,我国临床用血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人口献血率却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加强对临床用血的监管,完善血液管理制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血液供应的稳定,满足医疗服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