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为何选择从

作为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与王勃、、杨炯齐名,被誉为“四杰”,其中骆宾王的生平尤为独特。他的年纪比卢照邻大七岁,而王勃和杨炯则比他小十多岁。骆宾王自幼便被誉为神童,其著名的《咏鹅》诗虽无法确定具体创作年龄,但他少年成名、才华横溢却是事实。

在骆宾王流传下来的130多首诗歌中,有十多首边塞诗,可以说是唐诗中书写边塞的较早作品。边塞诗虽然属于传统题材,自魏晋起已经发展,至隋代已趋成熟。隋炀帝以及太宗李世民也有出色的边塞诗作品。特别是骆宾王等四杰所处的时代,边疆危机不断,他们的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骆宾王不同于其他诗人的是,他真正身临边塞,有过从军西域的经历。这一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更为深厚的背景和独特的意义。骆宾王从军西域的经历一直存在分歧,成为他生平的一大谜团。

关于骆宾王从军西域的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王增斌指出唐人的记载及传统史书对此事未提。陈熙晋是最早研究骆宾王的权威学者,他在注文中提到咸亨元年(670),阿史那忠安抚西域时,骆宾王因事被谪,于是从军西域。尽管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骆宾王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似乎与这一事迹不符。

有人提出骆宾王在显庆四年(659)、调露元年(679)先后两次随从军西域的观点,但这与他的生平交游有矛盾。例如,当骆宾王从军西域时,李峤曾作《送骆奉礼从军》诗。学界普遍认为李峤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或二十年,如果骆宾王是显庆四年从军西域的话,李峤为其饯行并作诗相赠时应该只有十四五岁,这并不合情理。

长期以来,关于骆宾王究竟何时从军西域的问题一直未能完全解决。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阿史那忠碑》和《阿史那忠墓志》的出土,才为研究骆宾王从军西域的经历提供了新的线索。据这些文献记载,咸亨元年阿史那忠安抚西域时,唐朝为了平定吐蕃的侵扰,除了派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外,还派阿史那忠为西域道安抚大使兼行军大总管。骆宾王参加的是阿史那忠的安抚军队,而非薛仁贵的征讨大军。

通过对比骆宾王的诗集和阿史那忠的行动,可以发现他的许多从军之作与阿史那忠的这次行动相符。例如,《边夜有怀》一诗中,骆宾王慨叹自己在军中毫无建树,对前途失去信心。他发牢骚说自己的遭遇不如西汉的李陵和苏武,他渴望像苏武那样靠鸿雁传书早日返回故乡。骆宾王的诗歌充满生动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他的从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深刻的体验。骆宾王的诗歌中,流淌着深沉的情感与丰富的内涵。他的边塞诗,如“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透露出人生的无常与世事的不易。每当他翻越天山,前往北庭或蒲类津时,宏伟的自然景观与边塞的寂寥荒凉,都引发他深深的思索。

骆宾王在天山晚度之际,怀念京邑,感叹身未归而思已远。他的心境在旅途中显得尤为暗淡,但也流露出对功名的渴望,如“燕颔会封侯”。边塞生活的艰辛与人生的无常,让他的心境显得低沉。他的仕途坎坷,早年名落孙山,受人排挤。当他年过半百,再次踏上仕途,却换得一场空。这种经历让他难以平复内心的波动。

骆宾王与卢照邻的交情深厚,但一场误会让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卢照邻的私生活,让骆宾王产生了误解。骆宾王得知卢照邻与女子的婚约后,曾写下一篇长诗指责友人。他并不知道卢照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的痛苦。卢照邻在蜀中结识郭氏后,虽承诺迎娶,但因身患重病无法兑现承诺。他的一生都深陷悔恨之中,为了治病四处求医,最终选择投水自尽。这段误会,让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重逢。

骆宾王的诗歌风格独特,他的诗歌中透露出豪侠气质和对功名的渴望。他的边塞诗虽然流露出低沉的情绪,但这并不代表他失去了豪情壮志。他的内心充满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他的诗歌也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误解和卢照邻的困境,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骆宾王的诗歌不仅是他个人的情感表达,也是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

骆宾王的诗歌展现了他的才华、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他的边塞诗流露出对功名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考,他与卢照邻的交情和误会,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无常。他的诗歌是他对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这些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都让骆宾王的诗歌成为唐代诗歌的瑰宝。骆宾王的诗歌不仅值得深入研读,更值得我们去品味其中的情感与智慧。扬州兵乱的谜团与骆宾王的结局

骆宾王,一位满怀抱负、充满豪侠义气的文人,他的生平经历仿佛一部动人的史诗。从蜀中返回长安的骆宾王,曾以为仕途有所转机,可以尽心尽责地报效朝廷。当他深入朝廷内部后,却发现武氏野心勃勃,为改朝换代铺路。骆宾王因此多次上书讽刺,并得罪权贵被陷害入狱,留下了《在狱咏蝉》的千古佳作。

调露二年,骆宾王降任临海县丞,失意之下,他选择了游历广陵(即扬州)。三年后,骆宾王参与了反对武则天的,起草了激昂慷慨的《讨武氏檄》,其文字间充满了真情实感。骆宾王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以及深受其害的女人专权观念,使他加入了这场反乱行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徐敬业等人兵败被杀,骆宾王的命运也成了一个谜团。

关于骆宾王的结局,存在多种说法,包括被杀、逃亡和投水自尽等。《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的“被杀”说法可能并非完全可信。郄云卿在武则天死后结集骆宾王诗文时,称骆宾王“兵败逃亡”,这可能有一定的根据。而《朝野佥载》的作者张鷟则称骆宾王“投江水而死”,这或许可以作为逃亡的佐证。还有一种说法是,骆宾王在兵败后选择了出家为僧,这一说法在唐代人孟索的《本事诗》中有记载。

无论骆宾王的结局如何,他的英勇行为和激昂文字都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的《讨武氏檄》振聋发聩,展现出他对李唐王朝的忠诚和对武则天专权的反感。这场扬州兵乱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让人们思考忠诚、权力和变革的复杂交织。

骆宾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的见证。他的遭遇反映了权力的斗争、家族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他的结局虽然成了一个谜团,但他的精神和文字将永远流传于世,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经过反复吟思,我对那位和尚所赠的联句深感警策。此联仿佛是全诗的精髓,令人难以忘怀。次日清晨,我再次拜访,却发现那位老和尚已经不见踪影。我向寺僧询问,惊奇地得知那位续诗者竟然是名震四方的骆宾王!这一传说被后人广泛采纳,被记录在诸多文献中,如晁公武的《郡斋读书记》、尤袤的《唐诗纪事》以及辛文房的《唐才子传》等。诸多学者,如胡应麟、吴之器、陈熙晋等,在为骆宾王作传记时,也都引用了这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深入探究这一事件的背景,我们发现宋之问和骆宾王虽然交情深厚,被称为诗友,但在历史上他们是否真的在异地重逢并被和尚赠与诗句,却存在诸多不合情理之处。据史书记载,骆宾王在武则天时期已经名扬天下,而宋之问则是在武则天去世后,景龙年间被贬到越州之后才崭露头角。两人虽然交往密切,但这样的重逢故事似乎过于戏剧化,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记录。

宋之问的生平并不显赫,他出身并不高贵,但却颇有机巧之心。在武则天时期,他与宠臣交往密切,更是攀附武家兄弟的重要人物。武氏失势后,他自然受到了打击,接连获罪。其中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他为了霸占《代悲白头吟》中的名句而杀死自己的外甥刘希夷。虽然这也只是传闻,但也反映出宋之问为人颇受指责。

这个故事很可能与宋之问的诗才打趣有关,并且与充满传奇色彩的骆宾王联系在一起。当时朝廷正在为骆宾王恢复名誉,如果他还在人世,这无疑会引起天下轰动。即使骆宾王不愿现身,但如果宋之问公开声张,也会被众多文史家记录。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未发生。灵隐寺的那位和尚仅仅是一个后人编织的闲话,附会在传奇人物骆宾王身上,并非历史的真相。

这一事件的真相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史料和文献的探究,尝试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之问和骆宾王这两位文学巨匠的生平与交往。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