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四川雅安的芦山县发生了震撼人心的地震,震级高达7.0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面对这样的灾难,人们不禁会问自己:为何没有提前收到地震预警?这个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想象一下,如果雅安市安装了地震预警系统,那么这场灾难带来的损失或许能大大降低。
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所长王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已经发出了地震预警,但雅安市尚未安装预警系统。如果雅安有了这个系统,伤员的数目肯定会大大减少。”
就在芦山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不少网友立刻质疑地震局为什么没有预警。自汶川地震以来,防震减灾的研究机构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只是需要和社会给予更多的重视。
王暾解释道,预警系统的运作是从地震波开始传播时开始的。从震源发出地震波后,监控台站立即向雅安地震局的服务器发送信息,然后传导到研究所的终端服务器。经过电脑分析后,预警信息会迅速发送到各个平台。这一切,仅仅用了5秒钟。
这短短的5秒内,预警系统是如何运作的呢?王暾为我们详细解释:此次震源为13千米。从地下震源发出地震波后,监控台站捕捉到这一波动,立刻向雅安地震局发送信息。随后,这一信息迅速传递到研究所的服务器,经过电脑分析后,向已沟通的平台发出预警。
预警发出后,与研究所服务器联通的汶川、北川县电视台会自动播放地震预警滚动字幕。这一切都是全自动的,不需要人工干预,不会因人为因素而延误时间。王暾强调,预警是同时向所有终端发出的,根据距离远近,每个人收到的预警时间有所不同。
目前预警系统的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主要面向汶川县、北川县等30多万人群。尽管研究所的网站提供免费下载预警系统的服务,但自愿参与的志愿者只有数千名。令人遗憾的是,此次地震中心的雅安市也没有安装这一预警系统。
王暾表示,一旦安装预警系统,伤亡的减少将是显著的。根据《西北地震学报》的数据,如果争取到3秒的预警时间,伤亡可以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达到10秒,伤亡可以减少39%。更令人震惊的是,如果预警时间达到20秒,伤亡的减少率可以达到63%。
尽管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科技部的支持下进行实践检验,且其误报率优于日本系统同类指标,具备烈度速报功能,但在地方推广却面临困难。主要原因是这个系统并非强制安装,需要研究所与各单位沟通协商,有的地方对此不够重视。对此现状王暾呼吁有关部门不能再等了。他表示目前发布渠道是畅通的只是关注的人不多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扩大预警系统的接收人群不要等到灾难发生后才重视起来。除此之外他也表示未来会进一步扩大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让民众有更多方式及时获知地震信息随着地震预警区域的扩大和微博用户的增加微博地震预警在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目前他们的微博已有超过百万粉丝关注他们的每一条预警信息。至于网友们关于几十秒的预警是否太短能否更早预警的问题王暾解释地震预报不同于临震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进行但预警系统的存在已经大大减少了灾害发生时可能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体现了科技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力为民众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地震预警,是关乎生命安危的重要一环。当大地震动已经发生,但灾难性的地震波尚未触及震中的区域时,预警系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为我们敲响了生存的警钟。这是一种“可靠性高”的预警,为我们争取到了应对灾难的短暂而宝贵的时间。
面对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强大的破坏力。预警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一些地方在预警意识上却显得薄弱。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时刻警醒,不能再对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掉以轻心。为了防范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突袭,推广地震预警系统已然刻不容缓。
各地方应从历史的教训中警醒,从每一次地震中逝去的生命和造成的巨大破坏中汲取教训。我们必须重视并改进地震预警工作,同时也应提高对其他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以此来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也应该向市民普及地震防护措施。当地震来临时,市民应该如何应对呢?正确的做法是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在选择避难场所时,应该选择室内结构稳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方,易形成三角形的空间地带,比如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像厕所这样的场所相对较为安全。
如果在家里遭遇地震,应该立即站在门廊里或者蹲伏在桌子的下面,远离窗口和玻璃屏风。如果在户外,应远离建筑物、大树、电话线以及电线,寻找开阔地带进行躲避。如果你正在驾车行驶,应避免高架桥下的通道和天桥,将车辆停放在安全的地方,人应留在车内等待震动过去。
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灾害预警意识,推广地震预警系统,普及地震防护措施,为我们的生活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