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环保局公布过去十年PM2.5浓度数据的日子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这位网络上被誉为“巴松狼王”的环保战士,被公众的目光紧紧聚焦。坐在车公庄西路的办公室里,窗外的景象犹如雾都,让人窒息。打开手机,微博上的22万粉丝、私信里的700多位聊友都在热烈讨论着天气问题,杜少中不禁感叹,网络和现实的界限在网络时代真的越来越模糊了。
这次经历让杜少中有三点深刻体会: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上的环保问题,都是他应该关心和努力解决的;他开始学会理解网络上的批评和指责,因为这些声音让他听到了更多的问题;他不再只是说官话,而是学会了用“人话”和公众沟通。
对于齐鲁晚报的采访,杜少中谈到了对PM2.5问题的看法。他表示,环保部门一直都在监测和考虑PM2.5、PM10等环境问题,但为什么没主动解释和发布呢?因为现在的空气质量改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坦言,“现在还没到防治PM2.5的阶段”,当前更重要的是解决PM10的污染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对于公众对知情权的渴求,特别是关于空气质量知识的普及,杜少中表示理解并认同。他说,每一次环境危机都会推动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这次关于PM2.5的讨论就是一个例子,它加速了监测标准的出台,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暴露出信息公开的不足。以前环保部门可能认为公众只关心空气质量的好坏,而监测工作是环保部门的事。但现在看来,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全方位的,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希望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对于民间自测PM2.5的行动,杜少中持谨慎态度。他认为从科普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好事,但如果大家都去测,都拿自己测出来的数字当个事情,那就不太好说了。因为监测PM2.5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他表示对民间自测设备的了解并不深入,但曾听说有些便携式设备在监测时存在误差。他认为这些设备更像玩具而不是专业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至于资金问题,他表示如果三千块钱就能监测大气质量的话,那么城市不可能缺少监测设备。他认为资金问题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问题上坚持原则。
最后杜少中表示作为环保官员不能随便妥协随意表达一种态度在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和环保意识时环保部门确实感受到了压力但他认为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减排上在PM10还在全国范围内超标的情况下过分关注PM2.5的监测和防治可能并不合算。但他同时表示理解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因为这是推动环保事业前进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期待和公众一起共同努力为改善空气质量做出贡献。齐鲁晚报关于PM2.5与公众追问的:对话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先生
对于公众坚持追问PM2.5问题,杜少中先生这样看待:有时候人们从北京飞机的窗户望向窗外,感叹污染严重并要求公布PM2.5的数据。但杜少中认为,当肉眼都能感受到污染时,还需要依赖数据吗?他强调,公众应更多地关注减排行动,了解污染的源头并采取实际行动。这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还能改善空气质量。对于公众来说,这不仅仅是对PM2.5的追问,更是对环保工作的期望和责任。
谈及这次关于PM2.5的讨论,杜少中表示环保部门收获良多。与十九年前的状况相比,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这不仅给环境治理带来了更好的契机,也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铺平了道路。随着公众的关注,环保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杜少中坚信,有公众的参与和监督,环保工作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作为一位知名的微博博主和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先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获得了许多启示。他表示,网上的事情同样需要关注和管理。微博等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关注环境问题的平台,这也为他提供了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尽管有时会受到不明原因的指责和批评,但杜少中先生以包容和乐观的心态对待这一切。他认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对自己工作的反馈,有助于自己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当被问及如何对待网上的评价和指责时,杜少中先生笑着说:“当大家夸我时,我觉得那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当大家批评我时,虽然心里有些难受,但我明白这也是一种反馈和提醒。”他坚信,通过微博等渠道与公众交流,可以拉近官员与民众的距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他也表示会继续努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大家解读文件和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他还调侃道:“微博可以治病,多写多看,心态越来越好。”这种乐观和包容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这次的对话不仅展示了杜少中先生的专业素养和积极态度,也为公众了解环保工作和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