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迷奇闻网的小编要为大家讲述一个关于李宪和李隆基兄弟俩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文人何亮基在《游惠陵》一诗中曾写道:“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做让皇。”一提到“手足相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李世民兄弟为了皇位撕破脸皮,最终大打出手的场面。唐朝不仅有这对兄弟间的争斗,还有另一对兄弟李宪和李隆基,他们却展现了“兄友弟恭”的深厚情谊。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在唐朝统一的过程中,次子李世民战功赫赫,而长子李建成则长期陪伴在李渊身边协助处理政务。李渊从王朝稳定的角度出发,选择了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为了弥补次子李世民的贡献,他将其封为了秦王,位居诸王之首,并为其组建了秦王府,授予兵权。这却引发了宫廷内的争斗。
与李世民的情况不同,李宪和李隆基兄弟俩在诱惑巨大的皇权面前,却能够做到“兄友弟恭”。最终,嫡长子李宪主动退让,将皇位让给了弟弟李隆基。李隆基为了报答兄长,不断提升李宪的封爵,时常亲自探望,甚至在李宪染病时,放下政务,亲自带着太医为其治病。在李宪去世后,李隆基更是将其封为“让皇帝”。
那么,为什么李宪和李隆基能够在毫无亲情可言的皇室中做到“兄友弟恭”,甚至李宪能够主动把皇位让给弟弟李隆基呢?
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使得李旦成功复辟,如同当年的李世民一般。历史上的真相并非如此。从身份上来说,李宪是李旦的嫡长子,而李隆基只是庶子。在父亲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李宪就被立为太子。后来因为武则天夺权,才被降为皇孙。从权力角度来说,李隆基手握兵权的说法只是一个笑话。他发动的“唐隆政变”只是借助了相王李旦的声望和一小部分将领的支持。而且,在政变成功后,李旦将大权交给了嫡长子李宪执掌。
与其说李宪主动让出皇位是因为李隆基的权势,倒不如说是因为兄弟俩深厚的感情和李宪看好李隆基能够终结唐朝乱局的潜力。
当年武则天罢黜唐中宗,改立唐睿宗李旦为帝时,李旦实际上被软禁在宫中,处处小心只求自保。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了母亲的李宪和李隆基兄弟只能相互扶持。这样的日子过了将近二十年,使得兄弟俩的感情更加深厚。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兄长李宪养成了与世无争的性格,而弟弟李隆基为了将来保护兄长、平定乱世,也养成了愈发坚韧的性格。
自唐高宗信任皇后武氏以来,大唐帝国政变不断。先是武则天掌权、睿宗退位,皇族起义不断;后来又有张柬之等人发动的政变;再是张柬之等神龙政变的功臣被虐杀殆尽。大唐王朝内部的斗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宪和李隆基兄弟能够保持深厚的感情并共同面对困境实属不易。他们的让位之举不仅体现了兄弟间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大唐王朝的希望与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宪展现出了超越时代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断。深知自身能力的他,明白在乱世之中,一个无所作为的君王难以支撑大局。面对韦后集团的覆灭,以及太平公主权势的崛起,他看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他并未贪图权势,而是主动提出将弟弟李隆基立为太子。这一决定并非轻易之举,而是基于对家族、对大唐未来的深思熟虑。李隆基得知消息后,亦表现出谦让之德,进宫请求父亲立兄长为太子。这种兄弟间的谦让与关爱,为后世传颂。
唐睿宗李旦深知长子想法,最终选择立庶三子李隆基为太子。随着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斗争日益激烈,李旦珍视亲情,选择了退位。这一切,李宪始终不移地支持弟弟李隆基,甚至在太平公主想要借他嫡长子的身份发动政变时,他选择宣布不问朝政,表明了坚定的立场。
李隆基在巩固皇权后,大唐帝国的威名再度远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他的英明神武,从侧面证明了李宪的明智。而在李隆基登基后,李宪的地位更是尊崇无比。
当李宪患病时,李隆基全力医治,每日赐下药物与膳食,更是全国寻觅郎中。在李宪的生日时,不论政务多繁忙,李隆基都会亲自前往祝贺。这些事迹,无不展现出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公元742年一月,李宪去世,李隆基闻讯痛哭失声,下旨追封兄长为“皇帝”,为“让”。这场葬礼虽然未大肆操办,但按君王之礼下葬,出殡时,李隆基让自己器重的几个儿子步行护送兄长灵柩,将其陵墓命名为惠陵。
李宪的退让,不仅让自己的人生辉煌灿烂,更让弟弟李隆基得以施展才华,成就一代明君。这种兄弟间的情谊,为手足相残的大唐皇室之中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温馨。他们的事迹,为后世传颂,展现了亲情与智慧的伟大。
李宪与李隆基的故事,展现了亲情、智慧与决断力的伟大。在乱世之中,他们通过兄弟间的相互支持与关爱,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历史。这种兄弟情谊,为对手足相残的大唐皇室之中带来了一丝温馨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