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管理特色
上海女子监狱以其独特的管理特色,将文化、艺术和社会协同治理融入日常管理之中,为女性罪犯提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矫治之路。
1. 文化浸润与艺术矫治
以“母亲文化节”为引领,上海女子监狱已连续12年打造文化矫治品牌。在这里,服刑人员通过参与戏剧排演、书籍编创以及红色经典教育等活动,深入体验艺术创作的也在反思自身的行为。如舞台剧《光亮》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故事,通过演绎花木兰、李清照等人物,不仅传递了文化的魅力,更帮助女犯对照自身行为,激发其悔过意识。监狱还开展了书法、衍纸、绒绣等手工艺项目,让服刑人员在“一针一线”“一撇一捺”的实践操作中,强化行为规范。
2. 社会协同治理机制
上海女子监狱积极践行新时代的“枫桥经验”,与区司法局联手开展“人民调解进大墙”活动。通过亮灯仪式和联系簿的建立,形成了长效的社会协作机制,有效地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社会调解机构的参与,积极协助解决女犯的家庭困难,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新格局。
3. 亲情联结与心理支持
监狱重视亲情的力量,定期举办亲情会餐活动,让家属的探视强化情感纽带。编创的《母亲谣》作为服刑人员的心灵密码已经传唱了12年。如“舌尖上的母爱”等主题活动的设置,更是营造了温情的改造氛围。
二、科学化改造路径
在科学化改造方面,上海女子监狱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将认知行为疗法标准化、心理矫治与风险评估以及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1. 认知行为疗法标准化
监狱自主研发了《女犯认知行为治疗操作手册》,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犯,制定了标准化的矫治流程。这一手册被列为全国监狱系统女犯改造的“上海经验”,充分展现了科学性与实操性的完美结合。
2. 心理矫治与风险评估
通过“春晖”团队的专业心理评估,女犯们得到了个性化的心理疏导。认知疗法与非遗传习项目的结合,如盘扣、绣球制作等,为女犯们提供了有效的心理矫治途径。《微善良念100悟》漫画读本以中英文短句记录了服刑人员的日常善行,引导她们积善成德。
3. 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
“春晖”母亲文化团队的打造,实现了执法与普法的有机融合。民警通过“妈妈请为我骄傲”“母爱送学子”等活动,深化了执法能力,同时也注重民警自身的成长文化。在《她说》普法品牌的建设中,民警队伍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三、改造成效与社会影响
上海女子监狱的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大墙内的觉醒之旅”等系列活动,红色文化已深入日常改造之中,帮助服刑人员追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在2025年的开放日活动中,戏剧矫治的成果展示彰显了服刑人员从内心深处发生的转变。科学矫治与社会帮扶的结合,使上海女子监狱成为全国女性罪犯改造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