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福希带着孙子,怀着感恩的心情,不远万里来探望救命恩人程安仁。这位曾经的孤胆船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但依然精神矍铄。温福希手中拿着一双珍贵的布鞋,这是当年母亲赠送的纪念品,他一直舍不得穿。
回忆起往事,程安仁的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从13岁到65岁,他先后数十次在汾河上救人,人称“孤胆船工”。他水性极好,在巩义、本村和汾河共救出了27人。虽然有些人未能生还,但他表示自己的最大收获是内心的安宁。
44年前,年仅10岁的温福希在汾河边不慎跌入水中。那时,程安仁就像一道曙光,跳进水里将他救起。昨日下午,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温福希带着妻子和孙子从山西长途跋涉来到洛阳偃师市,再次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
相见时,温福希紧紧握住程安仁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坐在一起,回忆着往事。温福希说,当时他住在汾河南岸,和程安仁住的地方离得很近。当时程安仁经常喊他“希娃”。
那是一个炎热的六月天,温福希到汾河边的浅滩玩耍,却不慎滑到了深水区。他双手拍打着水面,大声呼救。就在关键时刻,程安仁闻声赶来,毫不犹豫地跳进水里将他救起。事后,程安仁还批评了他偷偷下水的行为,并说要教他游泳。
温福希一直将这段经历深藏在心底,没敢告诉家人。后来,还是修船工人们将事情的经过传了出去,温家人才知道程安仁是他的救命恩人。此后,两人失去了联系。
夜色渐浓,晚上8点的钟声敲响,程安仁忽然想起了那件意义非凡的布鞋。那是他在1993年回到新绛县时,温福希的母亲亲手为他制作的礼物。这双布鞋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一直珍藏至今。“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双鞋我一直舍不得穿。”程安仁深情地说,这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他将永远保存下去。
更令人钦佩的是,程安仁被誉为“孤胆船工”,他的水性极好。从少年时期到老年,他先后数十次挺身而出,下水救人。在采访过程中,大河报记者深入了解了程安仁的英勇事迹。
回忆起自己的救人经历,程安仁感慨万分。“我从小就会游泳,救人的故事要是细说起来,恐怕得讲个通宵。”他告诉我们,他的第一次救人是在他13岁那年。当时天气炎热,他正在河里游泳,突然听到有人呼救,一个大人落水了。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
“那次救援很惊险,由于落水者力气很大,我救了他三次才成功。”程安仁回忆说,在救援过程中,他的右腿膝盖被水中的石头划伤,鲜血染红了河水。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定地救人。
程安仁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山西汾河边。在他众多救人经历中,他印象最深的是1963年在新绛县汾河的一次救援。“当时我正在修船,突然听到有人落水了!”他回忆说。听到呼救声后,他毫不犹豫地冲向河边。
“当时河岸上有很多人,但水势太猛,没人敢下水。”程安仁说。当他跑到现场时,岸边的人齐声大喊:“河南人程安仁快救人!”这是他水性好的名声已经传开了。他不顾个人安危,脱衣跳入急流中。最终成功将落水者救上岸。
程安仁的心声充满了坚定和无私。“我救人不图什么,这样我心里踏实。”他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一直在水里救人,从未求过回报。他的英勇事迹不仅感动了被救者,也感动了周围的人们。
如今,程安仁虽然已经年迈,但他的英雄精神依然不减当年。他依然会见到落水者就必定会下水救人。“救人落下一身伤,但只要有人落水我还会救。”他坚定地说。他的英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岁月洗礼下的英雄情怀——程安仁的坚守与奉献
在岁月的长河中,78岁的程安仁虽然早已不再是风华正茂,但他那颗英勇无畏的心依旧如初见时一般炽热。如今,他的步伐虽已不如当年矫健,老寒腿让他行走间多了几分艰难,腿上留下的救人旧伤也时常隐隐作痛,但他对家人的口头禅却依然是那句:“不管谁有困难,咱们都要帮一把。”
尽管近年来,程安仁的身影在繁忙中渐渐稀少,但他的心却从未离开他深爱的这片土地。每当有空闲时间,他仍喜欢沿着村旁的伊洛河漫步,河水荡漾,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每当看到河边嬉戏的孩子们,他总会忍不住上前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他的眼里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站在河边,望向那平静的河面,程安仁眼中流露出的是深深的满足和安宁。“现在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但要是遇上落水的,我还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人救上来。”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像是在向岁月宣誓,向命运挑战。
他说:“我就是这命,看到不管,心里会难受一辈子。”这句话,充满了他的执着和担当。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信念,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程安仁的故事,像大河一样平凡而又伟大。他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让我们向这位真正的英雄致敬,感谢他为我们树立的榜样。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我们心中,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来源大河网)更多新闻请阅读当地报纸或在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