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风趣网的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郑庄公的精彩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与齐、晋、燕、楚等历史悠久的大国相比,郑国的诞生时间显然要晚得多。它的建立始于公元前806年,当时郑桓公将郑地分封给他的弟弟友,友因此成为了郑国的第一任国君,也就是史书上的郑桓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桓公的“桓”是他死后获得的荣誉称号,而“公”则是他生前的爵位。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郑,伯男也”,说明郑国的本爵实际上是“伯男”。之所以称郑桓公为“公”,是因为他是周朝的天子三公之一,这是根据陈恩林先生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中的解释。
郑桓公的儿子,也就是郑庄公,他的“公”并非尊称。他们爷孙三人,包括郑桓公、郑武公和郑庄公,都被史家称为“三公”。尽管郑庄公生前也是“天子三公王朝卿士”,但《左传》中却经常称他为“郑伯”,这是有意的降级,旨在表达对他的谴责和批判。
在《左传》记录的第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中,这种称呼的用意被明确地解释了出来。原文中提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段是郑庄公的亲兄弟,但他的行为不配称弟,所以不必标明他们的兄弟关系;而称郑庄公为“郑伯”,则是讥讽他未能尽到教育的责任。
《左传》和《春秋》及《谷梁传》都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史书,合称为“春秋三传”。据传,《春秋》为孔子所作,其中寓含褒贬于直叙之中,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故有“微言大义,一字褒贬”之说。
在“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中,《春秋》仅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一句话带过。而《左传》则详细记述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话说郑伯是郑武公夫人所生的嫡长子,名为寤生;段是武姜生的嫡次子,又名共叔段。武姜偏爱共叔段而厌恶寤生,多次劝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坚持按照周礼的嫡长继承制,立寤生为太子。
郑武公去世后,年仅14岁的太子寤生继承君位,即为郑庄公。武姜要求郑庄公将制邑(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封给共叔段。但郑庄公考虑到制邑地势险要,担心共叔段守不住,便让母亲选择其他封邑。最终,武姜选择了京邑,郑庄公便封给了叔段。
大夫祭仲觉得京邑的封地过大,不合礼制,强烈反对。但郑庄公以母亲的要求为由无奈答应。祭仲担忧地说:“你把这么大的封邑给了叔段,一旦他的势力滋长蔓延,就难以控制了。”而郑庄公安慰他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但共叔段的势力依然持续膨胀,甚至延伸到了廪延(当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最终公子封建议尽快动手除掉共叔段以防局势失控。然而共叔段并未自行灭亡反而悍然起兵叛乱。当得知共叔段的阴谋后,郑庄公先发制人,最终成功平定叛乱并彻底消灭了共叔段的势力。郑庄公继续向鄢邑进军,共叔段在此败退,最终逃往共国(今河南辉县)。这场共叔段之乱终于被平定了。
郑庄公因母亲的偏袒而心生愤怒,他命令将她安置在城颍(位于今河南临颍县西北),并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但不久后,他便开始后悔。
在颍考叔的建议下,一年后,郑庄公掘地见母,与母亲和好如初,结束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件。《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进一步阐释了《春秋》中“克段”的深层含义,揭示了郑庄公的阴险狠毒。大儒杨震指责郑庄公是阴狠毒辣的野心家,后世几乎一致认同这一观点。
吕祖谦更是将郑庄公骂为“古今大恶”,批评他对待共叔段采用了狡诈的手段。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也沿袭了这一说法,谴责郑庄公以兵机对付骨肉,残忍至极。
深入剖析这一事件,我们发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才是根本原因。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骨肉相残只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一个缩影。历史上类似的惨剧层出不穷。
后世的“玄武门事变”,“九龙夺嫡”等事件,更是将这种斗争推向了极致。一味谴责郑庄公“失教”并不公允。实际上,郑庄公所处的环境及其行为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
尤其重要的是,郑庄公后来与周王室的关系逐渐恶化。为了对抗周王室,郑庄公射伤了周桓王。这一行为在孔子及其后的儒家名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
周桓王继位后,对郑庄公心存怨恨,解除了他在朝中的职务。郑庄公虽心有不甘,但无奈于周桓王的天子身份,只能将怒火转向宋国。他打着周桓王的旗号,得到了其他国家支持,攻破了宋国,另立新君。
这一事件使郑庄公出了一口恶气,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与周王室之间的紧张关系。郑庄公的行为和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历史原因。在解读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动机。在古代,诸侯国面对天子的军队问罪,通常都会选择认错。郑庄公却选择整军迎战,展现了他的独立和不屈精神。这样的勇气和胆识,在周、郑繻葛之战中得到了体现。这场战斗发生在今河南长葛市东北二十里,场面激烈,周桓王在混乱中被射伤,大败而归。这一事件彻底打破了周王室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开启了诸侯问鼎、群雄争霸的春秋大混战时代。
这一转变让包括孔子在内的一些人心生忧虑。在孔子的心目中,夏、商、周三代是历史上最美好的时代。他认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等级名分井然有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天命,彼此与世无争,天下太平。他并未意识到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是运动的。
西周末期,中国奴隶制度逐渐崩溃,封建制度蓬勃兴起。郑庄公的对抗周王室,正是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表现,也是独立个体在新社会制度下实现一统天下的主观需要。这一行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进步,符合历史潮流。由于缺乏这样的历史观,孔子等人在“礼乐崩坏”的痛哭中,将怨气撒向了第一个挑战周王室尊严的郑庄公。
于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郑庄公被诅咒为“古今大恶”之人。但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层层迷雾之中,需要我们去拨开云雾,探寻真相。郑庄公的行为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对抗,更是历史进程中必然出现的插曲。他的行为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渴望,也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的行为挑战了周王室的权威就将其定义为“恶”。相反,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理解他们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