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养老服务新业态层出不穷 亟待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随着养老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企业纷纷涉足其中,催生出多种养老服务新业态。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发现养老业态创新不断推动着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一些新型业态在追求硬件建设、规模扩张和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忽视了养老服务管理,使得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不少隐忧。为此,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刻不容缓。

新型养老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潜力。产融结合模式、品牌输出模式、养老地产模式以及全产业链模式等新型业态,充分展示了传统业态的创新融合。

多家保险公司进军养老产业,实现了养老服务和保险产品之间的巧妙结合。例如,合众人寿在武汉投资兴建的养老社区,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养老保险产品形态。保险客户购买合众养老产品后,即可享受“居住在家中、生活在社区、机构来服务”的退休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通过收取高额会员费或保证金,然后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理财。他们将养老项目“包装”成理财产品,利用相关收益来支持养老服务。比如,位于山东青岛的新华锦国际颐养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端养老项目。

而品牌和服务输出模式则是一种轻资产的商业模式。以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为例,他们通过提供养老服务品牌的加盟连锁和指导运营,收取一定的费用,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

大型房地产企业也纷纷涉足养老产业,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养老地产通常以高端项目为切入口,通过建设养老项目的配建并销售、出租房屋来获取收益。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可持续养老存在的三大隐忧。一些企业在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硬件建设和概念炒作,而忽视服务团队的培育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重硬件建设轻养老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使得养老服务的可持续性面临风险。例如,一些养老山庄虽然硬件设施豪华,但真正的养老服务却难以到位。

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是服务。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加强服务团队的培育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关于养老地产项目的问题与挑战

有些养老地产项目似乎只有地产之名,却没有相应的养老设施和服务配套。这种现象给那些最初身体健康,但随着时间推移需要医疗和护理服务的老人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这些项目过于注重横向扩张,而忽视了精细管理,导致存在安全隐患。燕达国际健康城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的总经理张滨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企业可能更看重利用养老项目作为与地方谈判的条件,以获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而非真正关注养老服务本身。

这种重数量、轻服务的扩张模式,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养老产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近年来不少养老机构发生的老人家走失、摔伤甚至致死事故已经敲响了警钟。湖南省浏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李建辉指出,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和社会资本的进入,如果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跟不上,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和纠纷。

一些养老项目存在“泡沫化”风险。它们收取高额的会员费,但服务质量却并不匹配。有的机构甚至是为了填补债务黑洞或进行变相集资。一旦集体退住或资金链断裂,风险就会爆发。公开报道显示,多地已发生借养老之名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例,许多中老年人的养老钱被骗得一无所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成为当务之急。国内养老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如何对各类创新模式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已成为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专家们认为,养老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鼓励创新。应促进形成规范良性的竞争机制,打造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除了以上措施,还必须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新型养老业态涉及多个部门,如民政部门、人社部门、卫生部门、住建部门和保险部门等。如果监管主体多元化而责任不明确,很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有专家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实行多重监管。

在建立风险防控与分担机制方面,对于资金风险,应要求养老机构设立单一账户进行监管并报主管部门备案。对于安全事故风险,要加强监督检查并推动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开发。养老机构在盈利模式时,必须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

养老地产项目在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确保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养老环境。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