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我国超说明书用药现象突出 应引起重视

近年来,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在2014年的中美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委员会认证国际交流论坛上,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文爱东教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他强调,超说明书用药不仅包括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还有超用药方法和用药途径用药,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超人群用药等。

对于超说明书用药的定义,文教授详细解释,美国医院药师协会将其定义为超出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症、给药方法或剂量。而在我国,未注册的超说明书用药则是指药品使用的适应症、给药方法或剂量不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范围内。这其中涉及多种类型,如超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等。

超适应证用药是指药物被用于说明书未涵盖的疾病或病症。例如,西米替丁原本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等,但现实中却被超适应证用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超剂量用药则是实际使用剂量超过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如兰索拉唑和酚磺乙胺的实际使用剂量远超说明书推荐。还有超用药方法和用药途径的用药,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超人群用药。儿童是超人群用药的主要群体,由于缺乏适合儿童的药物规格和剂型,他们只能使用成人药物。

那么,导致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因是什么呢?文教授分析了以下几点:新药审批滞后于临床实践。药品在上市后,其新适应症、新用法用量的批准需要基于临床试验,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钱,因此企业往往缺乏动力申请新的注册。忽视特殊人群,如儿童常被排除在新药的临床试验之外,导致药品上市时缺乏针对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说明书内容不准确或不完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行标准在指导性和全面性上有所欠缺,特别是在针对儿童和老年人群的用药指导上。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也是超说明书用药的原因之一。

面对癌症终末期患者等需要尝试新治疗方法的情境,医生和患者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还有一些超说明书用药是基于老药新用的经验。据《美国医学会会志》披露,美国医院每年约40%-60%的处方药被用于未经FDA批准的用途,这些用途在临床试验后最终得到确认,成为患者的福音。

超说明书用药是一个复杂而现实的问题,需要医疗工作者、药品监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公众也应该有所了解并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以期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健康权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的

在医药领域,总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药物名字频繁出现,如阿司匹林、甲氧苄氨嘧啶等。它们作为经典药物,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其明确的用途外,这些药物的“超说明书”应用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这其中既包含了一种创新的,也存在普遍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在我国,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尤为突出和普遍。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动因之一便是经济效益的追求。在此背景下,医药专家文爱东博士分享了他的观点与见解。

文博士指出,超说明书用药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药物选择偏离临床治疗的需求。临床上常常存在盲目使用高端、昂贵药物的情况,如辅助用药的过度使用,而基本药物的使用率却极低。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健康风险。某些药物的多组联合滥用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某些医院住院西药费用排名靠前的药物中,不乏疗效不明确但价格高昂的辅助用药。这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伤害。

给药途径的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过度依赖注射剂、输液的现象在国内尤为突出。一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并不适合通过某些途径给药,但临床上却普遍存在超用药途径给药的现象。这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患者的风险。例如,庆大霉素注射剂、糜蛋白酶针等联合雾化治疗儿童咽炎、支气管炎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样的治疗方式是否适合每一个患者?是否经过了充分的验证?这些问题值得深入。

用药时间和疗程的随意调整也不容忽视。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的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临床上却常常存在不按规范给药的情况。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手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遍存在,且用药时间往往超过必要的范围。这样的做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

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形式的超说明书用药现象,如超法定药物适应证和超禁忌证用药使用等。这些做法往往基于对药物特性的不完全了解或缺乏科学验证。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审慎地对待每一个患者的每一个治疗过程。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药物的特点和适应症,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文博士强调针对当前超说明书用药现象的混乱现状我们需要在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各国的经验并结合专家意见初步拟定一套规范制度以逐步推行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这对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和促进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