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质量争议及背后隐藏的议题
近日,雅培官网发布消息,其旗下“喜康宝”婴幼儿配方奶粉经过一家获ISO认证的独立国际检测机构检测,完全符合中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对乳清蛋白含量的要求。这一消息的背后,是一场涉及公众焦虑、标准争议的质量风波。
此前,《财经周刊》的一篇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报道称,CERResearch检测了购买于上海与香港的六个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后,发现雅培的样品不符合国际标准以及中国的新国标。这一新闻被媒体称为雅培“质量门”,引发了众多妈妈们的担忧,她们纷纷在宝宝树等育儿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吐槽。
雅培中国公司对此进行了回应,对CER报告的检测方式、检测标准等提出了质疑,并声明其在华销售的产品均符合国标。这场“口水战”之后,雅培公司正式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起诉包括CER公司CEO在内的相关主体。
其中,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是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值。CER报告称雅培香港出售的喜康宝该比例不符合某些标准,然而国际标准对此并没有具体数值的规定。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丁宗一解释了国际上没有规定二者比值的原因。而三位中国学者也与CER报告“划清界限”,其中一位学者表示国标里的规定是给各个奶粉厂商的一个指引,他进一步解释了乳清蛋白与酪蛋白在母乳和牛奶中的自然比例以及它们对婴幼儿消化吸收的影响。
CER报告的“底气不足”也显现出来。其检测二者比例的方法被指出不够科学,乳清蛋白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检验标准。CER用来检验雅培奶粉中乳清蛋白比值的方法是“电泳法”,误差可能较大。我国的新国标规定了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例数值标准,但在日常监管中,这并不是常规抽查项目,这引发了对检测方式、方法和执行力滞后问题的质疑。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婴幼儿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健康,任何关于奶粉质量的信息都可能引发公众的高度关注。部门在履行监管职责时,不仅要制定明确的标准,更要严格执行这些标准,确保每一款奶粉的质量安全。公众也需要保持理性,不盲目相信或质疑任何信息,要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科学数据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王丁棉担忧现行的检测制度未能充分维护消费者权益。他对当前的乳清蛋白检测提出批评,指出旧方法存在误差,而新方法尚在研究中。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的未检测到雅培喜康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报告,其检测方式及具体数值未予公开,引发公众对其准确性的质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则表示,我国卫生部正积极研制新的乳清蛋白检验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间对于乳清蛋白与酪蛋白的比值没有明确规定,但我国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国家标准却固定了这一比值为6∶4。自1989年以来,这一标准已经保持了二十年不变,新国标在这一方面并未展现出其应有的创新性。
王丁棉对此表示疑虑,他深入研究这一比值标准的来源,但至今未能找到其出台的依据和理论分析。他提到,据他所知,这一数据源于1989年的奶制品安全标准,当时主要是依据一些研发人员的论文结论,缺乏临床试验数据及理论分析报告。他希望能有专家能进一步研究和解释这一标准的依据。
除此之外,王丁棉还指出了国标存在的其他问题。例如,在雅培奶粉的热处理强度过高的问题中,他强调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检测的重要性,但新国标对此并未提及。我国奶粉标准的制定过程也存在混乱现象,缺乏各专业领域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他希望正在进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能改善这一现状。
与此中国的奶粉市场正经历重大转变。十年前,日本的婴幼儿奶粉消费领先全球;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奶粉消费市场。各种品牌奶粉的不断刺激着家长们的神经。对此,专家丁宗一强调配方奶粉的质量并不像公众想象的那么糟糕。他认为公众应理性看待奶粉问题,建立召回制度是关键。
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后,中国家长对国产奶粉失去信心,洋品牌则在中国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王丁棉表示,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0%,甚至在一些大城市达到90%。家长的过度依赖和对洋奶粉的过度关注,使得任何关于洋奶粉的消息都成为大新闻。
最近关于购买奶粉的税收政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3月30日,微博上有消息称“从4月15日起,市民赴港澳地区或国外购买奶粉满200元就要缴交10%的税款。”对此,海关总署迅速发布声明澄清,这是对该公告的误读。按照海关总署的规定,旅客入境时可以免税携带2.5公斤以下的奶粉。对于家长们对海外奶粉的青睐,专家呼吁家长应理性选择。
丁宗一强调,无论奶粉产自哪里,只要符合相关安全标准,都是安全可靠的。王丁棉也表示,不同地区的奶粉在整体营养上差异不大,主要差异在于口感、包装和溶解度等方面。婴幼儿配方奶粉最初是为了满足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特殊需要而生产的。
丁宗一特别指出,婴幼儿配方粉的管理应得到更多重视。婴幼儿配方粉不同于普通奶粉,其生产标准和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在国际上,婴幼儿配方奶粉被视为粮食级别的产品,而不仅仅是食品。他提醒家长,市场上一些声称是海外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可能是国产的。
王丁棉透露,到去年年底,中国有129家奶粉加工企业,但只有50多家有资格生产配方奶粉。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选择奶粉时,应选择历史悠久、科研积累丰富的品牌。
中国的妈妈们在挑选奶粉时投入了大量精力,却忽视了婴幼儿的饮奶量问题。香港的一项调查发现,香港存在婴幼儿饮奶量过高导致肥胖的现象。年龄在十二个月或以上的幼儿,饮奶量普遍偏高,且过分依赖配方奶粉。卫生署助理署长指出,配方奶粉的热量较高,饮用过多可能导致儿童超重并影响均衡饮食。
对于婴幼儿肥胖问题,中国内地的专家表示,家长“过量喂养”是肥胖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蒋竞雄表示,婴幼儿肥胖与配方奶、饮奶量无关。丁宗一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过量喂养才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配方奶粉或饮奶量过多。
家长们在挑选奶粉时应保持理性,同时关注婴幼儿的饮奶量问题,避免过量喂养。在保障营养的也要关注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对于婴幼儿肥胖问题,家长应更加重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食品。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一种不太理想的喂养习惯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专家王燕揭示,祖辈们因为经历过贫困和饥饿,往往会对孩子产生过度担忧,担心他们吃不饱。食物经常被当作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这种现象为食物赋予了过多的情感价值,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对某些食物,尤其是不健康食物的过度偏爱。
尽管当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大城市儿童肥胖与饮奶过量有直接关联,但是饮奶过量引发的肥胖现象仍然让许多家长感到忧虑。在专家王丁棉看来,家长们可能更应该关注的是奶粉中的添加物可能带来的问题。
王丁棉指出,一些奶粉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竟然在加工过程中使用麦芽糊精替代更健康的乳糖。这种替代现象已经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据他所知,国内不使用麦芽糊精替代乳糖的奶粉企业寥寥无几。麦芽糊精的热量非常高,且分解吸收性很强,如果婴幼儿长期摄入,有可能会引发肥胖问题。
这位被誉为乳业“大炮”的专家王丁棉,毫不犹豫地揭露了这一行业黑幕。他呼吁广大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不仅仅要注意饮奶量的控制,还要关注奶粉的成分。在选择奶粉时,应该更加谨慎,选择那些不含有麦芽糊精或者添加物更少的产品。毕竟,孩子的健康是无可替代的,不能被任何商业利益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