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电(董童)报道,今日国家卫健委在官网发布了《关于2018-2020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据通知透露,至2020年底,全国将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达22,548台,其中新增设备数量高达10,097台。这一配置计划将在三年内逐步实施。
《通知》中的“机构配置准入标准”部分特别强调了支持社会办医的重要性。在评估医疗机构时,将不再以等级、床位规模等业务量因素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主要配置标准。相反,将重点考核机构的人员资质、技术服务能力以及保障应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关于甲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划,具体包括:
1. 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加强对在用设备的跟踪与评价,目前暂不制定新增配置规划。
2. 质子治疗肿瘤系统:全国规划配置控制在10台以内,全部为新增。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和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将在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西北六个区域各配置一台。至2020年底,将在人口密集、医疗辐射能力强的区域再增加配置。
3. 正电子发射型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加强对在用设备的评估。全国规划配置33台,新增28台。
4. 高端放射治疗设备:至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216台,其中新增188台。
对于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规划,包括:
1. X线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含PET):至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710台,新增377台。
2. 内窥镜手术器械控制系统(手术机器人):全国规划配置197台,新增154台。
3. 64排及以上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仪(64排及以上CT):至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8,119台,新增3,535台。
4. 1.5T及以上磁共振成像系统(1.5T及以上MR):至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9846台,新增4451台。
5. 直线加速器(含X刀):全国规划配置在3,162台内,新增1,208台。
6. 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至2020年底,全国规划配置254台,新增146台。
《通知》的政策背景在于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的转型。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医疗器械使用单位在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时,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并获取相应的配置许可证。这一规划的实施旨在确保医疗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和质量安全的保障。
这些规章制度和政策的出台,其背后隐藏着深厚的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健康则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关键标志。在新时代背景下,民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必须构建一个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前期评估工作,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并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们科学测算规划数量,制定配置准入标准,并深入地方进行调研。经过多次的座谈会和研讨会,最终形成了这一《规划》,经过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会议的审议,现已正式印发执行。
《规划》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指导思想、目标、基本原则、数量与布局、机构配置准入标准和保障措施等六个部分。其中,指导思想部分强调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效率。目标部分则明确了通过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医疗设备配置体系,满足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需求。
在规划原则部分,我们强调了问题导向、统筹协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阶梯配置资源共享以及安全有效保障质量等重要原则。在数量与布局部分,我们以省级区域或跨省域为规划单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规划配置数量。而在配置准入标准部分,我们制定了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准入标准及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准入指引,为各省份制定具体的准入标准提供了指导。
在保障措施部分,我们强调了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规划实施、创新体制机制和强化监督评价等。《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优化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五、确保实施《规划》的坚实保障措施
为严格遵循国务院令第680号的规定及相关配套文件的指引,我们将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准入管理和后续监管工作。在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过程中,我们将实施许可管理制度,坚决避免“重审批、轻监管,重配置、轻使用”的现象。
我们将对设备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每一台设备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此,我们将推行综合监管制度,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确保监管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我们也将强化信用约束,促使行业内部自律和自我监督。
我们深知,单独一方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将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引导和促进大型医用设备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医疗服务价格、医疗保险支付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我们将形成强大的合力,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我们将注重与各方面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的畅通无阻。我们也将积极采纳社会各界的宝贵意见,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这样,我们不仅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还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规划》的目标而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