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专家解读:提升抗癌药物供应保障能力创新与仿

系列报道:癌症的挑战与应对

人民网北京报道(尹莉娜):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癌症病例超过350万,死亡病例逾200万。癌症已成为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卫健委积极采取行动,努力提升抗癌药物的供应保障能力,以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需求。

如何确保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的治疗效果相当?如何在仿制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关于抗癌药物的研发进展及成果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医药行业的专家进行解读。

推进仿制药发展,缓解用药难题

长期以来,高昂的原研抗癌药物令许多癌症患者背负沉重负担。我们了解到,原研药作为原创性新药,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临床试验才能获准上市,研发时间长、成本高,因此价格昂贵。而仿制药则是在新药二十年专利保护期过后,复制其主要分子结构制成,研发成本低,价格更为亲民,有利于提高患者药品的可获得性。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旨在促进仿制药的研发,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更好地满足患者的临床用药需求。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认为,国家鼓励仿制药发展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确保药品以合理价格流通,让老百姓用得起抗癌药物。

《意见》还强调了提升国产药品质量、改变高质量药品市场被国外原研药主导的现状。国家卫健委在解读新政时指出,尽管我国仿制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大而不强,“多小散乱差”的局面仍然存在。为此,中国启动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动仿制药与国际标准接轨。

年初,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首批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目录。中国还发布上市药品目录集,集中收录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为替代进口原研药提供了可能。史录文表示,推进仿制药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产业链的努力和长时间的坚持。

激励新药研发,质优价廉药品惠及患者

完善仿制抗癌药的供应保障虽然能解决当前用药的可负担性问题,但要确保患者长期用药、用得起药,还需提高我国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药科大学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峰表示,过去我国医药产业与国际存在很大差距,用药选择受限。但随着国内药企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国产新药的陆续上市,国际竞争能力已显著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从根本上降低药价,保障患者的利益。

国家既推进仿制药发展又加大抗癌药的研发力度,旨在激励新药创制,确保未来有药可医。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公民健康的重视,也展示了我国医药产业在持续创新中的坚定决心。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更多质优价廉的药品能够上市,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史录文指出,药品行业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创新与仿制的双向驱动。为了激励药品行业不断创新,我们必须在重视仿制药的也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患者未来才有可能使用到更加优质且价格合理的药品。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鼓励新药的研发,已经成为提高我国抗癌药供应保障能力、推动医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这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复杂问题。

在资金方面,中央财政正在加大投入,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向新药研发领域倾斜,以确保新药研发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而在政策层面,我们需要全链条打“组合拳”,包括加快审批流程、上市进程、进入医保目录、招标采购进入医院等环节,同时还要减少流通环节的层级,降低销售成本,从而让老百姓能更早、更多地用上创新药。

为了加大抗癌药的研发力度,我国在2008年启动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这是一项以实际应用和产业发展为导向的任务型科研项目。截至2017年底,该项目已立项课题1700余项,包括抗癌药在内的一大批新药品种获得了新药证书。其中,有8个抗肿瘤药物获得了1类新药证书。

今年5月,国产原研药安罗替尼获C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肺癌。据新药专项工作组人员透露,接下来还会有多个抗肿瘤药物完成研发并陆续上市,包括生物药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治疗乳腺癌的吡咯替尼以及用于免疫治疗的抗癌新药PD-1等。这些药物的问世将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

新药专项还致力于支持临床急需的大品种,对200余种临床急需药品进行改造,其中包括国家基本药物80余种。随着新药专项工作十年来的积累与“爆发”,我国自主研制的创新药物成果将逐渐发布,与国外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小。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负责人对此充满信心。

我国在药品研发领域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未来还将继续加大投入,鼓励创新,以期让患者能更早地用上更加优质、价格合理的药品。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