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电信诈骗年发30万起 诈骗金额高达100亿

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法愈演愈烈,像一场无休止的闹剧。从最开始的短信欺诈,到邮寄快递包裹的陷阱,再到假冒警方的账户查封,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据公安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被骗金额高达100亿元以上。

刘女士是天津市的居民,她最近接到了一通尾号为“110”的电话,声称她的信用卡被刷卡消费了3000元。这类电话让她心生疑虑,因为之前她已接到过诸如“法院传票”、“邮局邮件”等诈骗电话。为验证真伪,刘女士上网查询该电话号码,惊讶地发现它被上千人标记为“骚扰电话”。

并非所有人都如刘女士一般谨慎。公安部数据同样显示,2013年全国电信诈骗案件频发,被骗金额巨大。各地警方对这类诈骗行为进行了多次打击,但诈骗手法仍如野火燎原,春风一吹便又生生不息。

电信诈骗的手法花样繁多,呈现出产业化的运行态势。在新疆,诈骗案件经历了从街头迷信、丢包诈骗到电信、网络新型诈骗的发展过程。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且增速较其他诈骗类型更为明显。

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成立了新疆首支专业打击电话、短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队伍,其中的民警均是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专家。他们揭示,电信诈骗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诈骗手法简单,极易传播和仿效。犯罪嫌疑人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精心炮制新骗术,利用电子高科技成果实施远程犯罪。

从新疆警方侦破的案件来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一般组成“工作室”,不轻易接纳新人入伙,且犯罪嫌疑人大多只有初中文化程度。随着公安机关打击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电信诈骗团伙纷纷变换手法,以产业化发展、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精心布设电信诈骗“连环局”。

这些犯罪团伙内部有“剧本”,针对不同情况设计诈骗流程。例如,先有人扮演专案组民警,称受害人的银行卡涉嫌洗钱,留下电话号码让受害人核实身份。针对受害人的反应,“剧本”都有相应的应对策略。整个诈骗流程分多步进行,由不同层次的骗子负责,步步诱导,陷阱重重。

电信诈骗属于非接触性犯罪,受害人即使足不出户也可能受骗。诈骗分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不断翻新手法。此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采取跨地域多点作案的方式,涉及话务平台搭建、电话诈骗、银行开户、转账取款等多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诈骗团伙中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是“心理游戏”高手。他们会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或者其他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例如,受到马航班机失联的影响,他们会假冒航空公司的客服人员,声称预订的航班已取消,诱导受害人拨打电话了解详情。在这样的骗局中,受害人的个人信息可能会被窃取甚至遭受更大的损失。这些犯罪团伙正不断研究人们的心理防线,寻找突破口进行精准打击。针对那则短信提供的航班调整信息,许多人可能都会因马航事件的影响而心生警惕。一旦拨打那个显示的号码,所谓的“客服人员”立刻会告知航班变动,声称必须立刻改签,否则行程将受影响。而一旦将“改签费用”汇入骗子指定的账户,这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便宣告成功。

在电信诈骗的世界里,骗子的新闻敏感度总是令人惊讶。从热门的“爸爸去哪儿?”、“我在东莞被抓”,再到“马航失联”等社会热点事件,都成为他们编织诈骗短信和剧本的新灵感来源。

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韦健副支队长,对于诈骗手法不断演变与升级的现象感到震惊。他表示:“诈骗的本质是心理学。”他曾见过一个诈骗集团的剧本,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个剧本显然出自一个精通心理学的人之手,它设置了许多场景,完全掌握了人们的心理动态。当你被问及某个问题时,可能会给出四种回答,而剧本已经预设了针对每一种回答的应对策略,使人难以逃脱。其最终目标就是建立起骗子的信任模式。

好的诈骗“剧本”可以长时间使用,只需要简单的几句话就能了解受害者的身份背景和资产状况。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从最初的“中奖”利用人们的金钱欲望,到“猜猜我是谁”和虚拟绑架利用亲情,现在则是冒充机构和利用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假冒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名义进行诈骗。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被骗的人都是智商不足,或者认为打电话的骗子很傻,因为一听就能识别出他们的口音。但韦健认为这并非智商问题,而是概率问题。尽管整个诈骗过程可能漏洞百出,但它厉害的地方在于能够精准地抓住人性的弱点。无论是贪婪、亲情还是信任,骗子总是能够利用这些弱点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更加警惕,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以免陷入这些精心设计的骗局之中。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