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明胶:从源头到成品的故事
今天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让我们关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药用明胶。曾几何时,药用胶囊生产中的工业明胶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经过各级执法部门的努力,如今大多数胶囊企业已转向使用专门的药用明胶。
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的福建三铭胶业有限公司是国内一家大型明胶生产企业,年产明胶约3000吨,药用明胶占据其中大部分。走进这家企业,你会看到一种呈淡黄色颗粒状的药用明胶,看上去光鲜照人。其原料,主要是动物皮。
深入企业的原料库房,景象却大相径庭。所谓的动物皮原料,实际上是一些颜色斑驳的碎皮子,被直接堆放在地上,渗出的液体随处流淌。在一个角落,记者发现了一种相对新鲜的碎条状皮料,但由于当地气温较高,部分皮料已开始腐烂,甚至爬满了虫子。
企业的销售经理透露,这些碎皮中,毛边皮价格较高,而另一种蓝绿色的碎皮子价格较低。虽然价格相差一倍多,但由于生产需求量大,企业不可能全部采用鲜皮作为原料,通常会将其掺入使用。
在漂洗车间,这些蓝绿色的碎皮子经过盐酸、硫酸等化工助剂的漂洗处理,变得又白又嫩。随后,这些看似洁净的皮料被熬制成胶液,再经过一系列工序,最终变成金灿灿的药用明胶成品。
那么,这些碎皮原料究竟从何而来呢?负责人透露,主要来自全国有名的皮都——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的水头镇。这里既是皮革加工基地,又是动物皮交易集散地。记者在水头镇生皮交易市场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皮堆放在一起,其中有些皮子已经腐烂变质。
一些商贩透露,这些次皮不仅来自活猪,也有来自死猪。虽然如今一些重污染的制革企业已被叫停,但在之前调查时,这里的制革生产却是热火朝天。这也意味着,药用明胶的原料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源头的影响。
药用明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安全性和卫生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从源头到成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希望各级部门能继续加强监管,确保药用明胶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皮革背后的隐秘:工业原料与皮革废料的交织
剥离一张动物皮的过程,似乎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秘密。你是否关心过,这张皮在走向时尚皮衣、精致皮鞋之前,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旅程?
在这段旅程中,无论是街市上的动物皮交易市场还是制革厂,都弥漫着一种工业与自然的交融气息。皮子上撒满工业盐,用以防止腐烂,同时却伴随着各种工业原料的使用。这些原料如硫化碱、石灰等,虽然能高效地脱毛脱脂,但也带有一定的毒性,对皮肤和眼睛有腐蚀作用。
这些经过处理的动物皮,价格并不便宜。每张皮子的售价近百元,它们的目的地是制革厂,而非明胶厂。但制革过程中产生的“毛边皮”和制革废料,却成为了一些明胶厂的原料。这些废料经过进一步的工业处理,被转化为明胶生产的原料。
走进制革车间,机器的轰鸣声和转桶的转动声不绝于耳。横置的大圆桶内,各种皮料堆叠如山,残留的废水四处流淌。工人们熟练地将各种工业原料加入转桶,其中包括硫化碱、石灰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脱毛脱脂。这些原料经过长时间的混合反应,变成蓝绿色的液体,附着在皮子上,或渗出来,流淌得到处都是。
经过这一系列的处理,原本带有毛发的动物皮变成了半透明的生皮。而这些经过鞣制加工的皮子,就成了制作皮衣、皮鞋等产品的原料。在成为时尚单品之前,它们还需要经过剖层、修剪和整理等一系列工序。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制革废料。
这些废料,并非全部用于狗饲料或狗咬棒的制造。一些质量稍差的废料,会被明胶厂收购,用于明胶的生产。浙江温州水头镇的制革厂生产负责人透露,这种废料的用途广泛,有的被用于制作狗咬棒,而更多的则被明胶厂收购,作为明胶的原料。据另一家制革厂的负责人透露,这种能够替代鲜皮做明胶的制革废料在当地正逐渐稀缺。
这一切的背后,是工业与自然、美丽与危险的交织。时尚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秘密,让人不禁对皮革制品的制造过程产生更多的思考。这些制革废料,是否安全?它们是否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这些问题的答案,值得我们深入。曾经繁华的水头镇,制革业如日中天,但环境问题亦日益凸显。随着环保压力的增大,该镇决定在2013年7月1日起,对从事开皮、鞣制等工艺的皮革加工厂采取关停措施。昔日的喧嚣逐渐褪去,空气中少了工业烟火的刺鼻味道,这是一个转型的转折点。
时隔多年后,当记者重头镇,发现那些曾经的重污染制革厂已经关停,一些厂家搬迁至福建、江西、山东等地。与此新的生产模式与产业链正在悄然形成。
在长达一年多的深入调查中,记者发现福建三铭胶业公司虽然经历了股权转让和管理层调整,包括之前多次接待记者的销售经理也已经离职,但其生产方式并未改变。这家企业依然使用工业垃圾皮料生产药用明胶,随着水头镇制革厂的搬迁,他们继续大量采购这种工业垃圾皮料。
在福建省龙海市的一家制革厂,记者遇到了两位向三铭公司贩卖制革废料的负责人。他们坦言,这种制革废料原本就是有毒有害的工业垃圾。因为有明胶厂大量收购,这些废料的身价倍增。这些垃圾皮料经过硫化钠、石灰、火碱等有毒有害工业原料处理后,具有极强的防腐功能,连虫子和苍蝇都避而远之。
明胶厂为了降低成本,大量收购这种制革垃圾皮料作为替代鲜皮的主要原料,用于生产加工食用明胶或药用明胶。记者在浙江水头、福建漳州、河北无极、山东沾化等制革企业密集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调查,发现制革厂产生的这种垃圾皮料每年多达几十万吨。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用于制作狗饲料和狗咬胶,而绝大部分都流入了明胶厂。
这一产业链的转型,既是环保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也是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能驱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也看到了企业在环保与利润之间的权衡与选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