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游记》有着多种多样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在众多版本中,世德堂本以其丰富的字数和内容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版本之一。据我们所知,世德堂本有62万字,是现存字数最多的版本。而其他版本,如杨闽斋本、唐僧本等,字数则相对较短。那么,我们现今常见的《西游记》版本有多少字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游记》有86万字。
那么,关于字数的差异,又该如何解释呢?我们要明白一点,由于《西游记》流传时间久远,版本繁多,正版与盗版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有些版本可能是基于其他版本的盗版或翻印之作。以世德堂本为例,尽管它是最早的刻印版本之一,但也有可能源自某个版本的盗版。
在探索《西游记》版本的过程中,不得不提的是孙楷第先生在1931年的访书之旅。他在日本发现了已经在中国大陆失传的世德堂本《西游记》。鲁迅和孙楷第都得知日本藏有数种明刻本《西游记》。随后,“北平图书馆”从日本购回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和《唐三游释厄传》。这两部书籍都是国内已经失传已久的珍贵版本,后来被带到了台湾,现在保存在台湾博物院。
这些书籍的回归之路并不平坦。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这些珍贵典籍的保存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为了安全起见,北平图书馆决定将这批珍贵典籍南迁至上海法租界区寄存。但由于战争的影响,这些典籍一度面临丢失的风险。最终,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些典籍被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保存。战后,尽管提出了收回的申请,但由于国共内战等原因,这些典籍一直未能返回大陆。直到后来,这些珍贵善本被送往纽约世界博览会参展后,最终运回了台湾。如今,世德堂本《西游记》仍由立故宫图书文献馆妥善保管。
另一本值得关注的版本是《唐三游释厄传》,这是一本孤本,由孙楷第从日本购回。这本书共有13万字,书题“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 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在所有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中,世德堂本内容最为丰富,保留了大量方言,语言更生动、形象,描写也更为出色。这个版本为我们呈现了《西游记》的原始风貌和丰富内涵。
《西游记》的版本繁多,每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价值。世德堂本以其丰富的字数和内容成为最为引人注目的版本之一。尽管历经沧桑,但这些珍贵版本仍然得以保存下来,为我们研究和欣赏《西游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也反映了文化传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独特插图之美
根据世德堂本的胶卷,《西游记》中的序明确标注了“壬辰夏端四日”,多数学者认为这个时间指的是1592年。尽管吴承恩的生卒年尚不确定,但这个时间点距吴承恩的去世不过十年余。世德堂本虽非百回本《西游记》的初刻版本,但在现今我们所见的百回本中,它无疑是最早的。现今流行的两大版本,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1980年版和作家出版社的1954年版,均以世德堂本为底本。
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已不见,仅从目录页首的“华阳洞天主人校”得知,全书共分为二十卷,共一百回,配有196幅插图。全书字数为约62万,但实际不含标点的字数只有约58.37万。这种字数统计是基于页数进行的估算。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的插画展现
世德堂本实际上是对一部已经失传的《西游记》的翻刻。其正式书名《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已经表明,它被翻刻的底本应该也是印刷本,我们通常称之为“前世本”,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盗版。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个作者的手本,我们称之为“吴本”,然而可惜的是,“前世本”和“吴本”都已经失传。
尽管世德堂本作为底本,但胶卷显示其本身也有许多残缺。例如,某些卷次的页面上是使用较晚出的“书林熊云滨重锲”的本子补全的。这些补入的卷次在内容上都有明显的标记。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从得知。可能是这部书在万历二十年并未完全刻成,或者刻成后并未立即印行,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曲折,书版易手荣寿堂,经过荣寿堂的补版才得以面世。也有可能是当初这部书被带到日本时,携带的人手中的《西游记》并不完整,他自行用其他版本进行补全。这些谜团仍然悬而未决。
▲西游记中的精美插图
至于清代的《西游记》情况又是如何呢?自从《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开创了点评《西游记》的先河,到了清代,以道、释、儒等思想诠释的评点本成为了《西游记》传播的主流。现在流传的七部清代《西游记》全都是“点评本”。这些版本各有特色,例如清初刊本的汪憺(澹)漪、黄周星的《西游证道书》,清丙子(1696)原刊本的陈士斌的《西游真诠》等等。
▲《西游原旨》的独特解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二十四年护国庵板刘一明的《西游原旨》,它完全从道家的观点重新解读《西游记》。而李评本则来自世德堂本,清初的《西游证道书》又在李评本正文的基础上大量删节了世德堂本里的诗词偈语,使得总字数大大压缩。《西游证道书》的情节更为紧凑,语言更加凝练。在清初,此书颇为流行,影响甚广。由于陈士斌的《西游真诠》的出现和流行,导致《西游证道书》的市场逐渐萎缩,最终在传播了大约三十年后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1931年,才被孙楷第在日本内阁文库重新发现。
▲陈士斌的《西游真诠》的独特之处
而在乾隆年间,山西汾阳人张书绅评点的《西游记》名为《新说西游记》,在清代的批评版《西游记》中独树一帜。它保留了世德堂本所有的诗词偈语,且罕有文字修改。这在其他清代版本中是非常罕见的。张书绅的版本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西游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西游记》的各个版本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这部千古名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西游真诠》与《新说西游记》的流传之路
陈士斌的《西游真诠》与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无疑是《西游记》版本中的两大巨头。前者以“价格便宜量又足”著称,后者则更多地被视作一种文化炫耀。在历史的流传中,这两个版本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孙楷第在描述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西游记》版本时,明确提到了陈士斌的《西游真诠》、张书绅的《新说西游记》,以及刘一明的《西游原旨》。遗憾的是,明本《西游记》早已失传,这使得后人在解读时,只能依据已有的版本进行推测和解读。
到了清朝,人们对《西游记》进行了多次的增、删、改、评、注。这些改动使得故事更为完整,语言更为通顺,情节更为合理。但与此也失去了《西游记》诞生之初的本真面目。
在校勘工作中,人们发现明代世德堂本相较于清代的各种刻本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内容上,除了“书业公记”本《新说西游记》外,其他清代刻本实际上是世德堂本的删节本,删去了许多有趣的描写;其次是方言的使用上,世德堂本中的方言在清代刻本中也被删改;世德堂本中的一些形容描写也与清代刻本有所不同。甚至连书前的陈元之《刊西游记序》在清代刻本中全数不存。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故事的丰富性和情节的合理性,而对于研究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原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我们现在所依据的《西游记》,其实是基于多个版本的综合整理。以世德堂本为底本,加上其他版本的补充,综合成一部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多的《西游记》。这样的《西游记》虽然更符合现代人的理解,但它已经不再是作者的原著了。
这样的“盗版变正版”的升华,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对于研究者来说,却可能带来困扰。因为他们可能正在解读一部并非原著的《西游记》。这样的解读、品读和评论,显然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这样的《西游记》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基于多个版本的综合整理,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多样。但对于研究者来说,更需要明确他们所研究的是否为真正的原著,以免误导后续的学术研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样的历史背景,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千古名著。
《西游真诠》与《新说西游记》作为《西游记》的两大主要版本,其流传之路反映了人们对这部名著的不断探索和解读。虽然现代的综合版本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我们也应认识到,这并非作者的原著,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西游记》来说,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