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两点,尽管时间已晚近一个半小时,满头灰白头发、带着浓重黑眼圈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终于出现在武汉东湖宾馆。刚刚下车的他,神情疲惫但充满歉意——刚刚从武昌医院查房回来的他,因与病患及其他医生的深入交流,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自1月21日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的副组长驰援武汉以来,刘清泉已两次来到这里,持续工作一个多月,未曾休息。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完成,到中医方舱医院的建立,再到众多患者的康复出院,他的身影始终如一。刘清泉说,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坚守。患者的康复出院,也证明中医诊疗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有效性。
深夜两点,一份关乎生命的中医证治方案
刘清泉于1月21日受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委派奔赴武汉。一下飞机,他便随专家组直奔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在那里,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新冠肺炎患者。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他走进隔离病区,与专家组成员一起为患者分类会诊。这是为了深入了解患者的病症特征,为中医诊疗方案的制定打下坚实基础。
除了传统的问诊,刘清泉还要查看患者的肺部CT、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并根据中医的诊疗特点为患者把脉、观察舌象。防护服和护目镜无疑增加了中医诊疗的难度,但刘清泉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隔离病区为近百名患者完成了初步会诊。
回到驻地,尽管疲惫不堪,但他顾不上休息,与专家组成员展开紧张讨论。从病因到病情发展,再到中医救治方法,他们在讨论中逐渐达成共识。当晚,他详细梳理了当天的情况,初步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中医证治方案。这一方案被迅速提交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得到进一步讨论后,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诊疗方案。
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
2月14日,武汉市江夏区方舱医院作为武汉首个中医特色方舱医院开舱。作为院长,刘清泉负责600多名病人的治疗和管理。他提出以中医为主、中西药结合的治疗理念,为轻症确诊患者提供“包舱”治疗。
在与患者和当地专家的交流中,刘清泉对新冠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方舱医院里,他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药。这些方药分为患者有内热和无内热两大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除此之外,刘清泉还观察到许多患者出现了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于是,他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改善体质状态、恢复胃肠功能和睡眠质量。“我们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他说。
2月26日,江夏方舱医院首批患者康复出院。3月10日,医院闭舱。在26天的时间里,这里收治的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刘清泉表示,中医“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有助于集中力量抢救危重症病人降低病亡率。他的努力与付出为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之光。坚守使命:医生刘清泉的抗疫岁月
穿梭于病房与实验室的刘清泉,是抗击疫情的前线战士。每天从早晨六点的查房开始,一直到凌晨一点多的巡诊结束,这种紧张的节奏已经成为了他一个多月来的日常。在这位已经坚守了五十多年医道的资深医生眼中,忙碌的时刻,即使是错过一顿或两顿饭,也从不言弃。他笑着解释说:“总不能在关键时刻因为吃饭而中断救治。”
尽管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年近五旬的刘清泉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始终坚信,“当医生,我的职责就是救人。”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奋斗的动力。
随着第七版诊疗方案的公布,刘清泉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对中医诊疗内容的研究中。他强调,新的中医药疗法在危重症患者救治方面进行了重要的修订和完善。眼下,他最关注的就是如何降低病亡率,而这其中,重症救治是重中之重。他表示:“疫情不退,我也不能退。”这是他的决心,也是他的责任。
谈及新冠肺炎的中医救治,刘清泉强调,面对传染病这一人类的天敌,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他认为,中医在长期的抗疫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一个中医药典中的名方,都是历代医者深入疫区观察救治,用巨大的代价得来的。身为中医人的他,更是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传承好中医的精华,还要守正创新,以精湛的医术服务大众。
刘清泉的身影是无数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缩影。他的坚守、他的付出、他的奉献,不仅展现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崇高使命,更是对“医者仁心”这四个字最好的诠释。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与他的战友们并肩作战,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