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破冰前行,去行政化之路
两年前,在中国西部的成都市,一场由医院管理局主导的医疗改革悄然展开。这一独立于医疗卫生体制之外的改革行动,打破了公立医院传统的“管办合一”体制,开启了全新的医疗服务篇章。
成都市的医院管理局,像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舵手,引领着公立医院的变革之旅。从单纯的医疗服务提升,到管理的去行政化,从公立医院单打独斗到委托管理民营医院,每一步改革都使成都市医管局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
公立医院改革被视为医改中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而成都市的这次大胆破冰,不仅试图找到公立医院改革的发力点,更希望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医管局成立之初,局长娄进便指出,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面临“三低两不足”的问题:服务质量低下、管理水平低下、运行效率低下,以及竞争力不足、保障力不足。成都市的市属公立医院更是因运行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而被人忽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成都市于2010年开始“管办分离”的新机制。
医管局承担起了举办和管理市属公立医院的职能职责,而卫生行政部门则主要负责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种“管办分离”的机制使得过去监管方和举办方之间的“亲儿子”关系得以打破,公立医院不再是在温室中生长的花朵。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分离能让所有医疗机构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促使公立医院提升服务水平。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院长徐俊波坦言,过去医院上下都存在一种惰性思想。但现在,“管办分离”后,不仅服务监管得到了加强,如果发展不好,医院领导可能会面临丢帽子的风险。医管局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考核,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院长们的头上。在这种压力下,医院开始自发地进行创新和服务优化。
在软硬件条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成都市公立医院的有效医疗供给明显增加,老百姓看病负担也普遍下降。据统计数据显示,市管公立医院的各项关键指标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除了服务层面的改进,公立医院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去行政化”。成都市医管局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也悄然推进了一项人事制度变革。副局长何杰表示,传统的院长选拔主要停留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缺乏全面的管理能力考察。他们一直在研究职业院长的标准,积极培育职业院长市场。两年来,成都市管公立医院大都实施了“大部制”改革,整合行政后勤机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成都市的公立医院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以前让人头疼的医院内耗问题也得到了关注并寻求解决方案。整体而言,成都市的公立医院改革正在向着更加高效、服务导向的方向发展,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公立医院改革:成都模式的与启示
何杰指出,长期以来,公立医院副院长通常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任命,这种传统模式因工作思路差异可能导致副院长与院长间配合不默契,甚至产生“内耗”,使医院整体发展步伐放缓。这种背景下,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改革显得尤为迫切。
2011年11月30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启动了一项创新试点——“院长组阁”制度。这一制度打破了传统上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副院长的模式,成都市管公立医院的副院长由院长提名的候选人担任,这标志着公立医院在“去行政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院长徐俊波表示,“院长组阁”赋予了院长更大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根据医院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人才,更迅速响应患者需求。与以往由行政部门任命的副院长不同,新上任的副院长待遇完全取决于其工作绩效。
在推进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的过程中,成都市还大胆下放权力,包括发展规划、财务自主、设备采购等八大权力全部下放给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院长李丽的经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她提到,过去医院购买医疗设备需要长时间等待上级审批,而现在这些权力下放到医院,医管局只负责监管使用,大大增强了医院的发展活力。
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据了解,2010年,成都市管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同比增长近30%。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医护人员收入的医院收支结余也大幅增加。通过成本控制,医院收支结余率从6%提高到11%,显示出成都市公立医院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
为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成都市医管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整合医疗资源、组成新的医疗机构,以及托管民营医疗机构等。这些举措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双赢互补。
业内人士认为,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们认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放权,赋予医院独立的法人地位,只有放权与服务相结合才能确保医院实现快速发展。公立医院的产权改革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社会资本既可以参与公立医院的存量改革,也可以参与增量改革。
成都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证明了放权与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期待未来更多地区能够借鉴这一模式,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