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世界各地实验室关注疲倦程度检测

疲劳的:睡眠、基因与生物标记物的奥秘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通宵赶报告对身体有害,但具体伤害有多大,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科学家们正在深入研究这一问题,试图找到衡量人体疲劳程度的生物标记物,如蛋白质和淀粉。这是一个新兴的睡眠研究领域,距离真正的生物学实验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

面对重要报告前的通宵熬夜,其危害究竟有多大?是长期每天睡眠不足七小时的困扰,还是更为严重的健康风险?若有一个衡量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间的严格标准,人们便能更有针对性地抵御疲劳。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世界各地的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取得衡量疲劳问题的进展。未来,检测疲劳程度可能成为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的一部分。疲劳可分为突发与慢性两种。突发疲劳常见于通勤者、外科医生以及飞行员等。而慢性疲劳则是在几天睡眠不足后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日复一日的睡眠不足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及心脏病等重大健康问题。

疲劳使人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学习和处理信息变得困难。更危险的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真实的疲劳程度。比如,一个疲劳的司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过于疲倦不能开车。研究表明,24小时不睡觉的认知损害相当于血液中酒精浓度达到0.1%。在美国,驾驶时血液酒精浓度达到0.08%或以上属违法行为。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戴维·F·丁吉斯教授指出:“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大脑既不完全清醒,也不完全沉睡。” 丁吉斯教授还领导一个实验室,研究睡眠不足对健康人群的影响。大多数成年人需要七至九小时的睡眠。“睡在美国”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19岁至64岁人群在工作日晚间的睡眠时间少于七小时。

研究者正在所谓的生物标记物——存在于人体中的特质或物质(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用以表明人们是否疲劳以及疲劳的程度。他们试图在表现不佳之前衡量人体的突发疲劳程度。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副教授保罗·J·肖认为,一旦找到生物标记物,可能会改变人们对睡眠与整体健康关系的看法。他说:“意识到身体疲倦后,人们可能会选择早点休息。”

研究者已经发现了几种可能与疲劳有关的生物标记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研人员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发现六种会随着疲劳感变化的蛋白质。肖博士还发现,睡眠不足的苍蝇体内的淀粉含量会上升。这种淀粉含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它们的行为决策,正如人类一样。

除了寻找生物标记物外,科学家们也开始研究基因对睡眠的影响。有些人似乎对睡眠不足的反应存在巨大差异。丁吉斯博士的实验室已经识别出可能与易受睡眠不足影响有关的三种基因。确定哪些人更容易受到睡眠不足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道德问题,需要进一步和研究。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有望更深入地理解疲劳的奥秘,并找到预防和应对其的有效方法。从睡眠、基因到生物标记物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抗疲劳职场新纪元:企业在选拔中的创新思路

在当今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对于那些需要频繁出差或长时间工作的职位,如何识别和选拔具备优秀抗疲劳能力的候选人成为企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当我们谈及睡眠剥夺和持续疲劳时,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寻找新的方法,以在个体陷入困境之前预测其疲劳程度。这不仅关乎工作效率,更关乎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爱德华·黑格斯特罗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身体平衡的变化可以作为预测人们缺乏睡眠时间长短的指标。他解释道:“随着人们缺乏睡眠的时间增长,他们的身体晃动幅度会增大。这种晃动往往难以控制。”这一发现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黑格斯特罗姆博士在芬兰军队服役时观察到疲倦的士兵在列队时身体晃动的情况。这一观察引发了后续的科学研究。

除了身体平衡的变化,疲倦与闭眼速度之间的关联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验证。随着人们疲劳程度的增加,缓慢闭眼的次数也会增加。这些微妙的闭眼行为被证明能够精确预测个体的疲劳程度。尽管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它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可以帮助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更好地评估候选人的抗疲劳能力,并为他们提供适应高强度工作的机会。个人也可以基于这些数据做出重要的健康决策。

与此一些企业家已经开始将疲倦的科学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例如,澳大利亚墨尔本的Optalert公司开发了一种配备红外线传感器的眼镜,可以实时测量佩戴者的眼睑位置和闭合速度,为企业提供每位员工的疲劳程度评分。Optalert公司的创始董事兼首席科学家穆雷·约翰斯表示,如果评分超过一定阈值,就意味着员工已经不适宜继续工作。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推出针对个人消费者的眼镜款式。汽车制造商如梅赛德斯和丰田旗下雷克萨斯也在研发新的技术来帮助疲劳的驾驶员。梅赛德斯的“注意力警示辅助系统”能够通过感应器探测驾驶员的行为变化,并在检测到异常时发出警报或提示信息。这些创新技术为企业选拔抗疲劳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还能够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未来的职场将更加注重对疲劳的评估和应对,为企业和员工创造更加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