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破解医改难题的新路子

筑梦十四五,共绘健康中国新蓝图

随着2021年的钟声敲响,我们站在了“十四五”规划的起点,以全新的视角向着2035年的远景目标迈进。这一年,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今年七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未来的改革方向。文件强调,我们将推动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了让百姓病有所医,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药品和耗材价格虚高以及“以药养医”等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三医联动”的医改策略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其中,福建省三明市的医改经验尤为突出。

三明市,一个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在福建省排名靠后的城市,曾面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的困境。通过实行重点药品监控、联合限价采购、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等措施,成功破解了“以药养医”的难题。全市医院药品耗材收入占比大幅下降,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则显著提高。通过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全员目标年薪制,更好地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这一改革实现了“三方共赢”:老百姓看病花钱少了,健康水平提升了;医务人员薪酬待遇提高了;医保基金减少了浪费,连续8年保持盈余。

习近平总书记曾赞扬三明医改:“体现了人民至上、敢为人先,其经验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鉴。”在推广三明经验的过程中,要推进“三医联动”改革真联真动,确保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跟进衔接等方案同步实施。

除此之外,我国也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医疗保障网日益完善。目前,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今年4月,《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扩大了职工的门诊费用报销范围,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了更多的倾斜支付政策。

如何让新药、好药更有可及性,让群众更加受益,也是未来医改的重要课题。在保障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基本理念贯穿始终。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我们将基本完成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健全。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表示:“未来我们将立足保基本,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医疗互助有序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回望过去,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征程;展望未来,我们对健康中国的明天充满信心。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目标而努力!施子海透露医保改革进展:药品目录调整与集中采购常态化的成效显著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局的稳步前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施子海先生指出,自2018年以来,国家医疗保障局已连续三年调整医保药品目录,目前已有高达2800种药品被纳入这一目录,充分显示出我国医保改革的决心与步伐。

在罕见病用药方面,通过谈判准入机制,罕见病药品价格得到显著降低。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滔在中国罕见病大会上的介绍,仅在2021年,就有7种罕见病药品成功谈判,价格平均降幅达到惊人的65%,这无疑是对罕见病患者的一大福音。

与此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逐渐成为了常态化、制度化的操作模式。从2018年“4+7”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购开始,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已顺利组织开展多轮国家集采,这些举措使得药品“集采”平均降价超过50%,耗材“集采”平均降价更是高达80%,累计为群众减轻了超过2500亿元的医疗负担。

以心脏支架为例,全国公立医院自2021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国家高值医用耗材心脏冠脉支架,其价格由过去的均价13000元大幅下降到了700多元。仅在2021年的前11个月,全国医疗机构就使用了超过协议采购量的冠脉支架产品,仅此一项就节约了142.88亿元的采购费用。

对于未来,国家医疗保障局已作出明确规划。在“十四五”期间,该局将继续根据基金承受能力,适应基本医疗需求和临床技术进步,动态调整优化医保药品目录。还将着力构建基金监管长效机制,确保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真正用在刀刃上。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自今年5月1日实施以来,为医保基金使用划定了清晰的界限,并初步形成了打击欺诈骗保的长效机制。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全国已处理违法违规机构达21.15万家,追回医保基金及违约金总额高达88.84亿元。

国家医疗保障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司长王文君表示,“十四五”期间,该局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死角的原则,继续加强基金监管,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医保改革的红利。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