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保障供应,稳定物价——为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保驾护航
一场关乎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保障战役在天津悄然打响。在这块繁华的土地上,发改委、商务局、农业农村委等多部门迅速联动,确保米袋子、菜篮子充实,让百姓心里踏实。
在天津河东区大王庄菜市场,郑大妈轻松选购了萝卜、饺子皮、猪肉馅等生活必需品。她感慨地表示,“准备包茴香馅饺子,买啥都有,物价不贵,日子踏实。”这正是天津保供稳价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
自疫情发生以来,天津菜篮子米袋子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百姓餐桌丰富。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苑广睿表示,这得益于天津的多部门联动,保供稳价见到成效。天津市商务局市场建设处石学亮也清晰地记得,他们迅速行动,确保群众碗里有吃的、超市和菜市场有正常市价销售的。
生活必需品的产、供、销缺一不可。天津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打出政策与监管组合拳,一手抓保证供应,一手抓调控市场。农贸批发市场提前开业,多方组织货源,山东、内蒙古等地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天津。天津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做好储备投放,迅速增加临时储备,价格低廉的储备肉、储备菜随时供应市场。
供应足了,渠道也畅通无阻。天津市商务局等部门为民生保供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确保运输车辆畅行无阻。商超开启无接触配送服务,线上销售成为新亮点。价格稳定是另一大关键,天津启动应急价格监测机制,实施商品价格监测日报制度,将粮油等纳入监测体系,每日向社会公布主要蔬菜品种批发价格。
源头生产也不容忽视。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总农艺师张建树表示,“菜园子连着菜篮子,要保证市场上有,农地里要有。”最近,农业部门鼓励农户种植的首批速生叶菜已经上市,部分采用直供直销的模式送至社区、超市。春耕时节,全市已全面展开春耕备耕,确保农时不误。
如今,天津市场上的物价平稳,市场商户、超市员工、快递小哥等合力组成抗疫坚实防线。一个个令人安心的“营业中”提示,是对民生的郑重承诺。这一切的背后,是天津科学决策、统筹调度的高效率,也是多部门协同机制的有力体现。在这场关乎百姓生活的战役中,天津展现出了其高效、务实、为民的形象。天津市为深入贯彻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坚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以及市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充足供应,天津市财政局专门拨款3.6亿元,作为涉农区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这一举措旨在支持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者,为他们每亩提供95元的补贴,以鼓励农民积极投入春耕生产。这一决策不仅显示出天津市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也展现出其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
随着春天的到来,农田的复苏是天津市的第一道美景。与此天津食品集团和各大食品生产企业也在全力投入生产。天津食品集团二商迎宾公司在疫情之下,已恢复熟肉加工和生猪屠宰,每天为市场提供约120吨的冷鲜肉。康师傅的生产线在春节期间便开足马力,确保方便面、瓶装水等产品的持续供应。这一切都离不开天津海关的助力,他们为进口原料提供通关便利,让粮油企业得以快马加鞭复工复产。
疫情期间,粮油蔬果肉相关企业在天津市的推动下,不仅快速恢复了生产,而且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满足了市民的日常需求。这些企业的快速复工复产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更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销售环节也在疫情期间展现出了高效的一面。面对农民因疫情导致的销售困难,天津宁河区融媒体中心积极对接产销两端,通过媒体的力量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例如,宁河区的于继霞种了1.5万斤的菠菜,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宁河融媒体中心通过播发视频信息,成功帮助于继霞在三天内将菠菜全部售出。这种产销对接的方式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又解决了农民的燃眉之急,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农民的欢迎。
不仅是宁河区,天津其他区域的农民也在媒体的帮助下,通过线上销售和线下配送的方式,将积压的农产品快速销往市场。疫情期间,天津各区的第一书记们也纷纷发挥创意和勇气,开通网上销售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的销售难题,也为疫情期间的市场供应提供了有效补充。
天津市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高效生产和创新销售方式值得称赞。它不仅满足了市民的需求,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展现了一座负责任的城市的形象。这不仅体现了天津市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也展现出其在疫情中的应变能力和社会责任。